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1.4 论文章节安排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谐振腔设计理论 | 第14-25页 |
2.1 同轴线谐振腔 | 第14-17页 |
2.1.1 λ/2 型同轴腔 | 第14-15页 |
2.1.2 λ/4 型同轴腔 | 第15页 |
2.1.3 电容加载型同轴腔 | 第15-17页 |
2.2 圆柱波导谐振腔 | 第17-23页 |
2.2.1 TE111模 | 第19-20页 |
2.2.2 TM010模 | 第20-21页 |
2.2.3 TE01p模—高0Q振荡模式 | 第21-23页 |
2.3 一腔多模模式选择 | 第23页 |
2.4 圆柱腔内干扰模式模式净化原理 | 第23-2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1~40GHz谐振腔设计 | 第25-48页 |
3.1 7~40GHz圆柱腔主腔长度L确定 | 第26-34页 |
3.2 简并模式TM1np模对工作模式TE0np模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3.3 后腔处理技术 | 第36-37页 |
3.4 仿真模型的优化 | 第37-41页 |
3.4.1 仿真优化流程 | 第37-38页 |
3.4.2 缝隙阶梯活塞缝隙G值的优化 | 第38-39页 |
3.4.3 缝隙阶梯活塞第一级阶梯高度h3的优化 | 第39页 |
3.4.4 缝隙阶梯活塞第二级阶梯半径r2的优化 | 第39页 |
3.4.5 缝隙阶梯活塞第二级阶梯高度h2仿真 | 第39-40页 |
3.4.6 缝隙阶梯活塞第三级阶梯半径r1的优化 | 第40页 |
3.4.7 缝隙阶梯活塞第三级阶梯高度h1的优化 | 第40-41页 |
3.5 圆柱腔耦合结构的设计 | 第41-45页 |
3.6 一体化腔体结构设计 | 第45-47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1~40GHz谐振腔测试 | 第48-57页 |
4.1 搭建测试系统 | 第48页 |
4.2 谐振腔工作模式的识别 | 第48-49页 |
4.3 圆柱腔固有品质因数的测量 | 第49-50页 |
4.4 1~40GHz谐振腔空腔测试 | 第50-5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五章 1~40GHz谐振腔的应用 | 第57-64页 |
5.1 电介质材料复介电常数的主要测量方法 | 第57页 |
5.2 1~40GHz谐振腔测试原理 | 第57-61页 |
5.2.1 圆柱腔复介电常数的求解 | 第57-60页 |
5.2.2 同轴腔复介电常数的求解 | 第60-61页 |
5.3 聚四氟乙烯样品测试 | 第61-63页 |
5.3.1 测试样品的加工要求 | 第61页 |
5.3.2 聚四氟乙烯样品的测试结果 | 第61-63页 |
5.3.3 重复测试稳定性分析 | 第6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64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附录 | 第70-82页 |
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82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