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陵山区石漠化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--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为例
中文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1 绪论 | 第12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4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2.2 国内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6-17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18页 |
1.5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8-21页 |
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| 第21-28页 |
2.1 自然条件概况 | 第22-23页 |
2.1.1 地质地貌 | 第22页 |
2.1.2 土壤状况 | 第22页 |
2.1.3 水文特征 | 第22页 |
2.1.4 气候特征 | 第22-23页 |
2.2 资源概况 | 第23页 |
2.2.1 植物资源 | 第23页 |
2.2.2 矿产资源 | 第23页 |
2.2.3 森林资源 | 第23页 |
2.3 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3-24页 |
2.4 数据来源与处理 | 第24-28页 |
2.4.1 数据收集 | 第24页 |
2.4.2 数据标准 | 第24-25页 |
2.4.3 数据处理 | 第25-28页 |
3 石漠化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| 第28-35页 |
3.1 时间演变规律 | 第28-31页 |
3.1.1 规模变化 | 第28-30页 |
3.1.2 演变速率 | 第30-31页 |
3.2 空间演变规律 | 第31-35页 |
3.2.1 演变方向与规模 | 第31-32页 |
3.2.2 景观格局演变特征 | 第32-35页 |
4 石漠化区植被动态变化 | 第35-43页 |
4.1 植被恢复演替 | 第35-37页 |
4.1.1 植被群落变化 | 第35-37页 |
4.1.2 植被恢复演替分析 | 第37页 |
4.2 植被NDVI和NPP | 第37-43页 |
4.2.1 植被NDVI变化特征 | 第37-39页 |
4.2.2 植被NPP变化特征 | 第39-43页 |
5 石漠化格局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 | 第43-54页 |
5.1 驱动因素选取 | 第43-46页 |
5.1.1 自然环境驱动因子 | 第44页 |
5.1.2 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| 第44-45页 |
5.1.3 生态恢复驱动因子 | 第45-46页 |
5.2 模型模拟 | 第46-49页 |
5.2.1 多元有序Logit模型 | 第46-47页 |
5.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7-49页 |
5.3 石漠化演变模式 | 第49-53页 |
5.3.1 综合能力和发展规律演变 | 第49-51页 |
5.3.2 发展类型演变 | 第51-53页 |
5.4 小结 | 第53-54页 |
6 结论与讨论 | 第54-58页 |
6.1 结论 | 第54-55页 |
6.2 讨论 | 第55-56页 |
6.3 展望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4页 |
附录: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