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1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2 选题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.1 学术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2 政策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4-1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 论文的主要创新 | 第17-20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20-40页 |
2.1 经济增长与环境研究综述 | 第20-29页 |
2.1.1 理论研究 | 第20-25页 |
2.1.2 经验研究 | 第25-29页 |
2.2 国际贸易与环境研究综述 | 第29-38页 |
2.2.1 理论研究 | 第29-35页 |
2.2.2 经验研究 | 第35-38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3 经济增长、国际贸易与环境的相关理论基础 | 第40-56页 |
3.1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理论研究 | 第40-51页 |
3.1.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| 第40-42页 |
3.1.2 经济与环境的模型分析 | 第42-51页 |
3.2 国际贸易与环境的理论研究 | 第51-54页 |
3.2.1 环境要素与 H‐O 理论 | 第51-52页 |
3.2.2 贸易与环境的一般均衡分析 | 第52-54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4 基于全国层面经济增长与 CO_2排放关系研究 | 第56-82页 |
4.1 经济增长与 CO_2排放: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 | 第56-69页 |
4.1.1 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| 第56-60页 |
4.1.2 计量方法:ARDL 动态分析法 | 第60-61页 |
4.1.3 实证结果 | 第61-69页 |
4.2 经济增长与 CO_2排放: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 | 第69-80页 |
4.2.1 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| 第69-73页 |
4.2.2 计量方法:面板单位根检验和 3SLS 法 | 第73-75页 |
4.2.3 实证结果 | 第75-80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5 基于分组层面 CO_2排放 EKC 曲线研究 | 第82-96页 |
5.1 模型设定 | 第83页 |
5.2 计量方法:面板门限回归 | 第83-84页 |
5.3 门限回归分组结果 | 第84-87页 |
5.3.1 分组变量的选择:相关系数分析 | 第84-85页 |
5.3.2 面板门限回归结果 | 第85-86页 |
5.3.3 各个省份的分组结果 | 第86-87页 |
5.4 各组 EKC 检验结果 | 第87-91页 |
5.5 各省经济发展路径的划分 | 第91-94页 |
5.5.1 初始阶段 | 第92页 |
5.5.2 过渡阶段 1 | 第92页 |
5.5.3 过渡阶段 2 | 第92-93页 |
5.5.4 后期阶段 | 第93-94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94-96页 |
6 国际贸易与 CO_2排放: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 | 第96-116页 |
6.1 环境效应的解释框架 | 第97-101页 |
6.1.1 经济增长环境效应的分解 | 第97-99页 |
6.1.2 国际贸易环境效应的分解 | 第99-101页 |
6.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| 第101-105页 |
6.2.1 联立方程模型的构建 | 第101-103页 |
6.2.2 数据来源及估算 | 第103-105页 |
6.3 联立方程的参数估计 | 第105-111页 |
6.3.1 面板单位根检验 | 第105-106页 |
6.3.2 联立方程模型的参数估计 | 第106-111页 |
6.4 要素禀赋假说(FEH)和污染天堂假说(PHH)检验 | 第111-114页 |
6.4.1 FEH和 PHH 相关介绍 | 第111-112页 |
6.4.2 计量模型的设定 | 第112-113页 |
6.4.3 模型检验结果 | 第113-114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14-116页 |
7 结论、建议与研究展望 | 第116-120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116-117页 |
7.2 政策建议 | 第117-118页 |
7.3 研究展望 | 第118-120页 |
致谢 | 第120-1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2-132页 |
附录 | 第132页 |
A.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132页 |
B.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132页 |
C.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 | 第1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