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3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21页 |
1.2.1 气体钻井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2 井筒气体瞬态流动 | 第14-19页 |
1.2.3 地层-井筒耦合流动 | 第19-21页 |
1.3 关键科学问题 | 第21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21-23页 |
第2章 井筒内气体瞬态流动分析 | 第23-54页 |
2.1 井筒内气体瞬态流动数学模型建立 | 第23-29页 |
2.1.1 气体钻井井筒气体流动物理模型 | 第23-24页 |
2.1.2 气体钻井井筒流动假设条件 | 第24页 |
2.1.3 气体钻井井筒流动数学模型建立 | 第24-29页 |
2.2 井筒内气体稳态流动模型求解 | 第29-32页 |
2.2.1 井内气体稳定流动计算 | 第29-30页 |
2.2.2 钻头压力降 | 第30-32页 |
2.3 井筒内气体瞬态流动模型求解 | 第32-40页 |
2.3.1 气体钻井井内流道的离散化 | 第33页 |
2.3.2 气体流动方程的特征线法 | 第33-36页 |
2.3.3 气体流动方程的有限差分法 | 第36-39页 |
2.3.4 流体力学方程组的定解条件 | 第39-40页 |
2.4 考虑能量方程的井筒内气体瞬态流动 | 第40-46页 |
2.4.1 考虑能量方程的井筒内气体瞬态流动数学模型建立 | 第41-42页 |
2.4.2 考虑能量方程的井筒内气体瞬态流动数学模型求解 | 第42-43页 |
2.4.3 数学模型求解方法 | 第43-46页 |
2.5 算例分析 | 第46-52页 |
2.5.1 A井全井筒流体瞬态变化规律 | 第46-50页 |
2.5.2 不同注气量井筒气体瞬态流动数值模拟 | 第50-52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第3章 圆盘裂缝气体瞬态流动规律 | 第54-80页 |
3.1 裂缝储集空间研究 | 第54-59页 |
3.1.1 裂缝成因 | 第54-56页 |
3.1.2 裂缝产状 | 第56页 |
3.1.3 裂缝宽度和开度 | 第56-57页 |
3.1.4 裂缝形状 | 第57-59页 |
3.2 圆盘瞬态流动模型的建立 | 第59-71页 |
3.2.1 三维圆盘裂缝瞬态流动模型的推导 | 第59-66页 |
3.2.2 三维圆盘裂缝瞬态流动模型 | 第66-71页 |
3.3 等温圆盘瞬态流动模型的求解 | 第71-73页 |
3.3.1 物理模型及假设条件 | 第71-72页 |
3.3.2 数学模型建立并求解 | 第72-73页 |
3.4 考虑能量方程的圆盘瞬态流动模型 | 第73-79页 |
3.4.1 物理模型及假设条件 | 第73-74页 |
3.4.2 数学模型建立并求解 | 第74-76页 |
3.4.3 算例分析 | 第76-7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第4章 考虑地层供给源项圆盘裂缝流动规律 | 第80-103页 |
4.1 气体渗流模型 | 第80-86页 |
4.1.1 气体基本渗流规律 | 第80-84页 |
4.1.2 基质向圆盘裂缝渗流模型 | 第84-86页 |
4.2 等温基质-裂缝耦合瞬态流动模型 | 第86-87页 |
4.2.1 物理模型及假设条件 | 第86页 |
4.2.2 建立并求解数学模型 | 第86-87页 |
4.3 考虑能量方程的基质渗流-裂缝流动耦合模型 | 第87-89页 |
4.3.1 物理模型及假设条件 | 第88页 |
4.3.2 数学模型建立并求解 | 第88-89页 |
4.4 算例分析 | 第89-102页 |
4.4.1 基质供给源项裂缝瞬态流动规律 | 第89-93页 |
4.4.2 能量方程对流动规律影响 | 第93-95页 |
4.4.3 不同基质渗透率K对耦合流动规律的影响 | 第95-97页 |
4.4.4 不同裂缝半径长度r_e对耦合流动规律的影响 | 第97-99页 |
4.4.5 不同裂缝开度L_f对耦合流动规律的影响 | 第99-100页 |
4.4.6 裂缝出口处压力变化对耦合流动规律的影响 | 第100-10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102-103页 |
第5章 考虑能量方程的基质-圆盘缝-井筒耦合流动 | 第103-113页 |
5.1 数学模型建立并求解 | 第104-106页 |
5.1.1 物理模型及假设条件 | 第104页 |
5.1.2 数学模型建立并求解 | 第104-106页 |
5.2 算例分析 | 第106-11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12-113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113-115页 |
6.1 结论 | 第113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113-114页 |
6.3 建议 | 第114-115页 |
致谢 | 第115-11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6-125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