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--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--传播理论论文

网络舆论负面影响考察及其应对策略研究

摘要第8-10页
ABSTRACT第10-12页
1 绪论第13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综述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综述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综合评述第18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创新点第19-20页
2 相关概念阐述与主要理论依据第20-24页
    2.1 相关概念及其阐述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网络舆论概念的界定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网络舆论影响因素分析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第22页
    2.2 主要理论依据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加强舆论工作的精神第22-24页
3 网络舆论负面影响形成的机理分析第24-32页
    3.1 网络舆论负面影响传播主体的形成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网民数量增多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网络舆论自由度大大提升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网民的责任意识淡薄第25页
    3.2 网络舆论负面影响传播载体的客观存在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伴随网络通信技术应用的便捷性,舆论负面影响传播成为可能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借助新兴媒体快速传播功能,舆论负面影响扩大迅速第26-27页
    3.3 受众的认知偏差导致舆论负面影响形成得以实现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认知水平不足导致舆论盲目跟从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社会共识不足导致对网络负面影响的接受偏好第27-28页
    3.4 一些意见领袖推波助澜使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扩大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推动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扩大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意见领袖的推动力促使网络舆论影响扩大第29-30页
    3.5 网络舆论正面影响力不足致使应有的纠错力不够强大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网络舆论管理者管理能力不足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代表舆论正面影响的意见领袖力量不足第30-32页
4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现状及成因分析第32-39页
    4.1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现状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各种错误思潮影响造成思想混乱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情绪型舆论导致信任失缺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失真的“媒体审判”误导舆论影响司法公正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舆论片面放大导致群体盲从第34-35页
    4.2 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成因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错误的“利益相关”认同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不良情绪发泄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对社会问题的主观评判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从众心理的影响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网络舆论监管难度加大第37-39页
5 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特征第39-45页
    5.1 快速性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借助新技术快速形成影响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借助人际传播快速扩大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借助人们的参与热情加速扩大影响第40页
    5.2 广泛性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关注群体广泛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传播主体多元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传播的形式多样第41页
    5.3 放大性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从众心理导致影响的放大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盲目轻信加速影响的放大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以讹传讹推动影响放大第42-43页
    5.4 持续性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交互传播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持续发酵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推波助澜第44-45页
6 消除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第45-53页
    6.1 扩大舆论正面影响力量,优化舆论客观环境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提高服务为民执政能力,满足百姓的利益诉求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营造清廉党风政风,形成风清气顺的社会心态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加强网络舆论建设与监督,打造“三位一体”的管理队伍第46页
    6.2 增强公开公正力量,消解形成负面影响的生存基础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坚持及时披露事实,揭露负面影响与虚假事实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公开公正执政执法,破解负面影响的生存基础第47页
    6.3 掌握网络话语能力,加强与网民有效沟通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学会用网络语言与网民进行有效沟通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利用意见领袖掌握话语权第48-49页
    6.4 增强宣传引导能力,有效形成舆论共识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提高网民的判别能力,化解扩大负面影响的“错位认知”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提高心理疏导能力,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加强思想引导能力,提高网民的责任意识与大局意识第50页
    6.5 提高依法治网与技术监管能力,缩小负面影响的“时空平台”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依法规范网络行为,缩小负面影响的“时空平台”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强化技术监管能力,缩小负面影响的“时空平台”第51-53页
7 结论第53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57页
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7-58页
致谢第58页

论文共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框架理论视角下“保姆”的新闻建构研究
下一篇:超网络视角下的政府大数据组织管理与服务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