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25页 |
1.1 偶氮染料的危害及相应废水的处理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1.1 偶氮染料的种类及其危害 | 第12页 |
1.1.2 含偶氮染料废水的处理 | 第12-13页 |
1.2 基于过一硫酸氢盐的高级氧化技术 | 第13-17页 |
1.2.1 UV 激活 | 第14页 |
1.2.2 金属激活 | 第14-17页 |
1.3 炭材料催化在高级氧化领域的应用 | 第17-23页 |
1.3.1 炭材料概述 | 第17-18页 |
1.3.2 活性炭在高级氧化领域的应用 | 第18-23页 |
1.4 选题思路与研究内容 | 第23-25页 |
1.4.1 选题思路 | 第23-24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2 ACF 催化 PMS 降解 AO7 | 第25-37页 |
2.1 引言 | 第25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27页 |
2.2.1 实验材料 | 第25-26页 |
2.2.2 实验步骤 | 第26页 |
2.2.3 分析方法 | 第26-27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7-35页 |
2.3.1 对照实验 | 第27-28页 |
2.3.2 PMS 浓度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2.3.3 ACF 投加量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2.3.4 AO7 初始浓度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2.3.5 ACF 的重复利用效果 | 第31-32页 |
2.3.6 活性物种鉴别 | 第32-34页 |
2.3.7 催化活性位点 | 第34-3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3 吸附与催化的相互影响机制 | 第37-45页 |
3.1 引言 | 第37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7-38页 |
3.2.1 实验材料 | 第37页 |
3.2.2 实验步骤 | 第37页 |
3.2.4 分析方法 | 第37-38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4页 |
3.3.1 预先吸附 AO7 对 GAC 和 ACF 催化能力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3.2 甲醇再生处理对 ACF 催化 PMS 降解 AO7 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3.3.3 GAC 和 ACF 不同重复利用效果的原因 | 第40-43页 |
3.3.4 PMS 预处理对 ACF 吸附和催化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4 AO7 的降解路径 | 第45-51页 |
4.1 引言 | 第45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45-46页 |
4.2.1 实验材料 | 第45页 |
4.2.2 实验步骤 | 第45-46页 |
4.2.3 分析方法 | 第46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6-50页 |
4.3.1 AO7 的紫外-可见光谱变化 | 第46-47页 |
4.3.2 GC-MS 分析 | 第47-49页 |
4.3.3 AO7 降解路径 | 第49-5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5 ACF/PMS 体系处理其它偶氮染料 | 第51-60页 |
5.1 引言 | 第51页 |
5.2 材料与方法 | 第51-55页 |
5.2.1 实验材料 | 第51页 |
5.2.2 实验步骤 | 第51-52页 |
5.2.3 分析方法 | 第52-55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5-59页 |
5.3.1 ACF/PMS 体系对 ACBK 的降解 | 第55-56页 |
5.3.2 ACF/PMS 体系对 AR249 的降解 | 第56-57页 |
5.3.3 ACF/PMS 体系对 RB5 的降解 | 第57-58页 |
5.3.4 ACBK、AR249 和 RB5 的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变化 | 第58-5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6 结论与建议 | 第60-62页 |
6.1 结论 | 第60-61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61页 |
6.3 建议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和撰写的论文 | 第74-75页 |
获奖情况 | 第75-7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