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0 绪论 | 第11-21页 |
0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0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0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0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8页 |
0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0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5-18页 |
0.2.3 研究述评 | 第18页 |
0.3 研究主要内容、方法及创新之处 | 第18-21页 |
0.3.1 主要内容 | 第18-19页 |
0.3.2 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0.3.3 创新之处 | 第19-21页 |
1 海外港口投资风险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| 第21-30页 |
1.1 海外投资风险理论 | 第21-24页 |
1.1.1 海外投资理论的形成及发展 | 第21-23页 |
1.1.2 海外投资风险理论 | 第23-24页 |
1.2 港口投资风险理论 | 第24-25页 |
1.2.1 港口投资定义 | 第24页 |
1.2.2 港口投资特点 | 第24页 |
1.2.3 港口投资风险理论 | 第24-25页 |
1.3 海外港口投资风险理论 | 第25-27页 |
1.3.1 海外港口投资宏观风险 | 第25-26页 |
1.3.2 海外港口投资微观风险 | 第26-27页 |
1.4 海外港口投资风险研究方法-模糊综合评价法 | 第27-29页 |
1.4.1 模糊综合评价法内涵 | 第27-28页 |
1.4.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风险评价的步骤 | 第28-29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2 中国投资中东欧康斯坦察港的背景分析 | 第30-41页 |
2.1 经济危机对中东欧国家的影响 | 第30-34页 |
2.1.1 经济危机对中东欧经济的影响 | 第30-33页 |
2.1.2 经济危机对中东欧港口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2.2 中国对中东欧的投资现状及前景 | 第34-37页 |
2.2.1 中国对中东欧的投资现状 | 第34-35页 |
2.2.2 中国对中东欧的投资前景 | 第35-37页 |
2.3 康斯坦察港投资背景 | 第37-41页 |
2.3.1 康斯坦察港概况 | 第37-39页 |
2.3.2 康斯坦察港投资前景 | 第39-41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41页 |
3 中国投资康斯坦察港的风险识别与指标体系 | 第41-51页 |
3.1 投资康斯坦察港宏观风险识别 | 第42-45页 |
3.1.1 投资康斯坦察港经济风险 | 第42-43页 |
3.1.2 投资康斯坦察港市场风险 | 第43-44页 |
3.1.3 投资康斯坦察港自然风险 | 第44页 |
3.1.4 投资康斯坦察港政治风险 | 第44-45页 |
3.2 投资康斯坦察港微观风险识别 | 第45-48页 |
3.2.1 投资康斯坦察港管理风险 | 第45-46页 |
3.2.2 投资康斯坦察港营运风险 | 第46-47页 |
3.2.3 投资康斯坦察港技术风险 | 第47-48页 |
3.3 构建中国投资康斯坦察港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| 第48-50页 |
3.3.1 建立康斯坦察港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| 第48-49页 |
3.3.2 康斯坦察港风险评价指标等级划分 | 第49-5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4 中国投资康斯坦察港的风险评价与分析 | 第51-56页 |
4.1 中国投资康斯坦察港的风险评价 | 第51-54页 |
4.1.1 构建风险评价指标的权数向量 | 第51-52页 |
4.1.2 构建一级模糊评价隶属矩阵 | 第52-53页 |
4.1.3 构建二级模糊评价隶属矩阵及计算结果 | 第53-54页 |
4.2 中国投资康斯坦察港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| 第54-56页 |
4.2.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说明 | 第54页 |
4.2.2 风险影响因素评价结果分析 | 第54-56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6页 |
5 中国投资康斯坦察港的风险控制措施 | 第56-61页 |
5.1 风险控制的含义与方法 | 第56-57页 |
5.1.1 风险控制的含义 | 第56页 |
5.1.2 风险控制的方法 | 第56-57页 |
5.2 中国投资康斯坦察港的风险控制 | 第57-61页 |
5.2.1 投资康斯坦察港的风险回避 | 第57-58页 |
5.2.2 投资康斯坦察港的损失控制 | 第58-59页 |
5.2.3 投资康斯坦察港的风险转移 | 第59-60页 |
5.2.4 投资康斯坦察港的风险保留 | 第60-61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1页 |
6 结论及展望 | 第61-63页 |
6.1 结论 | 第61-62页 |
6.2 其他展望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附录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9页 |
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9-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