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一、 绪论 | 第12-25页 |
(一)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6页 |
1. 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
2. 研究意义 | 第14-16页 |
(1)理论意义 | 第14页 |
(2)现实意义 | 第14-16页 |
(二) 文献综述 | 第16-20页 |
1.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6-18页 |
(1)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难原因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(2)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境的对策研究 | 第17-18页 |
2.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8-19页 |
3. 文献述评 | 第19-20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1. 文献研究法 | 第20页 |
2. 抽样调查法 | 第20-21页 |
3. 个人访谈法 | 第21页 |
4. 比较研究法 | 第21-22页 |
(四)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1. 研究的主要思路 | 第22页 |
2. 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(五) 创新点与不足 | 第23-25页 |
1. 创新点 | 第23页 |
(1)研究视角的创新 | 第23页 |
(2)研究内容的创新 | 第23页 |
2. 不足之处 | 第23-25页 |
(1)数据的科学性问题 | 第23-24页 |
(2)与政府部门沟通少 | 第24-25页 |
二、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25-35页 |
(一)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5-31页 |
1. “农民工” | 第25-27页 |
2. 转入地与转出地 | 第27-28页 |
3. 农民工养老保险 | 第28-31页 |
(1)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| 第28-29页 |
(2)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| 第29页 |
(3)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| 第29-30页 |
(4)农民工养老保险 | 第30-31页 |
(二) 理论基础 | 第31-35页 |
1. 公民身份与社会权利理论 | 第31-32页 |
2. 制度变迁理论 | 第32-33页 |
3. 补偿原则理论 | 第33-35页 |
三、 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现状 | 第35-51页 |
(一) 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必要性 | 第35-38页 |
1.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| 第35-36页 |
2. 稳定社会局面的需要 | 第36页 |
3. 顺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| 第36页 |
4. 农民工主人翁地位的需要 | 第36-38页 |
(二) 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现有的制度安排 | 第38-40页 |
(三) 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现状 | 第40-51页 |
1. 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成绩明显 | 第40-44页 |
(1)相关制度安排陆续出台 | 第40页 |
(2)各项制度实施初见成效 | 第40-43页 |
(3)“暂行办法”已板上钉钉 | 第43-44页 |
2. 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存在的问题 | 第44-51页 |
(1)地方政府对养老保险转接存有误区 | 第44-45页 |
(2)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| 第45-46页 |
(3)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办理社保持续走低 | 第46-47页 |
(4)省内重新就业单位不办理衔接手续 | 第47页 |
(5)农民工参加“城职保”意愿异常低 | 第47-49页 |
(6)“弃保”、“持保”现象较为严重 | 第49-51页 |
四、 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境的原因分析 | 第51-63页 |
(一) 政府层面 | 第51-56页 |
1. 统筹层次仍然比较低 | 第51-52页 |
2. “财权”与“事权”相分离 | 第52页 |
3. 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瓶颈 | 第52-54页 |
(1)相关部门征缴、监督管理不力 | 第52-53页 |
(2)某些顶层设计缺乏合理性 | 第53-54页 |
4. 执行主体存在道德风险 | 第54-55页 |
(1)以“鼓励退保”换取“政绩” | 第54页 |
(2)阻止转移“社会统筹”部分 | 第54-55页 |
5.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壁垒 | 第55-56页 |
(二) 用人单位层面 | 第56-59页 |
1. 有法不依、知法犯法 | 第56-57页 |
(1)不与农民工签订《劳动合同》 | 第56页 |
(2)不依《社会保险法》缴费 | 第56-57页 |
2. “企业家”本性使然 | 第57页 |
3. 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烈 | 第57-59页 |
(三) 农民工层面 | 第59-63页 |
1. 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| 第59-60页 |
(1)思想认识不足 | 第59页 |
(2)重视程度不够 | 第59页 |
(3)学历文凭受限 | 第59-60页 |
2. 维权意识极其淡薄 | 第60-61页 |
3. 持有货币偏好的心理 | 第61页 |
4. 寄希望于传统养老方式 | 第61-63页 |
(1)养儿防老 | 第61页 |
(2)土地保障 | 第61-63页 |
五、 应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困境之策 | 第63-73页 |
(一) 政府部门方面 | 第63-67页 |
1. 落实省级统筹,早日实现全国统筹 | 第63页 |
2. “社会统筹入账”,打消地方抵触心理 | 第63-64页 |
3. 增加财政扶持,平衡各方利益关系 | 第64-65页 |
4. 打破户籍限制,提高农民工参保意愿 | 第65页 |
5. 履行部门职能,发挥监督管理作用 | 第65-66页 |
6. 加大宣传力度,贯彻执行“暂行办法” | 第66-67页 |
(二) 用人单位方面 | 第67-70页 |
1. 严格遵守法规,自觉履行缴费义务 | 第67页 |
2. 践行人本理念,提升企业外部形象 | 第67-68页 |
3. 跟进政策形势,做好上下沟通与协调 | 第68-70页 |
(三) 农民工方面 | 第70-73页 |
1. 参加教育培训,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| 第70页 |
2. 普及法律知识,增强自我维权意识 | 第70-71页 |
3. 转变养老观念,警惕“养儿防老”风险 | 第71-72页 |
4. 立足土地保障,发挥退休金的“正效应” | 第72-73页 |
六、 结论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8页 |
附录 | 第78-82页 |
个人简历、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82-84页 |
致谢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