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5页 |
1.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2-23页 |
1.2.1 锂空气电池工作原理 | 第12-14页 |
1.2.2 催化剂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1.2.3 碳载体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2.4 锂空气电池测试环境 | 第21-23页 |
1.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3-25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及表征方法 | 第25-30页 |
2.1 实验药品及仪器 | 第25-26页 |
2.1.1 实验药品 | 第25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25-26页 |
2.2 材料合成及电极制备 | 第26-27页 |
2.2.1 α-MnO2的制备 | 第26-27页 |
2.2.2 空气电极的制备 | 第27页 |
2.2.3 电池组装 | 第27页 |
2.3 物理表征方法 | 第27-29页 |
2.3.1 X射线衍射测试 | 第27-28页 |
2.3.2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| 第28页 |
2.3.3 氮气吸脱附测试 | 第28-29页 |
2.4 电化学表征方法 | 第29-30页 |
2.4.1 充放电测试 | 第29页 |
2.4.2 交流阻抗测试 | 第29页 |
2.4.3 线性电势扫描测试 | 第29页 |
2.4.4 循环伏安测试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二氧化锰的合成及催化性能分析 | 第30-42页 |
3.1 引言 | 第30页 |
3.2 水热反应时间影响 | 第30-36页 |
3.2.1 XRD测试结果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2.2 SEM测试结果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2.3 BET和BJH结果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2.4 催化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3 水热反应温度影响 | 第36-41页 |
3.3.1 XRD测试结果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3.2 SEM测试结果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3.3 BET和BJH结果分析 | 第38-40页 |
3.3.4 催化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4章 二氧化锰与碳载体匹配关系研究 | 第42-66页 |
4.1 引言 | 第42页 |
4.2 防水透气膜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| 第42-45页 |
4.2.1 有无防水透气膜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4.2.2 防水透气膜位置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4.3 放电结束的决定性因素分析 | 第45-48页 |
4.3.1 充放电测试 | 第45-46页 |
4.3.2 电化学阻抗测试 | 第46-47页 |
4.3.3 正极SEM测试 | 第47-48页 |
4.4 二氧化锰与碳载体的匹配关系 | 第48-64页 |
4.4.1 Super P 与MnO2的匹配关系 | 第48-54页 |
4.4.2 石墨与MnO2的匹配关系 | 第54-59页 |
4.4.3 Super P、石墨与MnO2的匹配关系 | 第59-6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第5章 电池其他影响因素及空气电极结构模型 | 第66-79页 |
5.1 引言 | 第66页 |
5.2 电池结构及放电条件的影响 | 第66-69页 |
5.2.1 正极利用率 | 第66-67页 |
5.2.2 正极与空气接触面积 | 第67-68页 |
5.2.3 放电深度 | 第68-69页 |
5.3 掺杂Fe3+对二氧化锰的影响 | 第69-75页 |
5.3.1 XRD测试结果分析 | 第69页 |
5.3.2 SEM测试结果分析 | 第69-71页 |
5.3.3 BET和BJH结果分析 | 第71-74页 |
5.3.4 催化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| 第74-75页 |
5.4 电池正极结构模型 | 第75-7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结论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86-88页 |
致谢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