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结构面模型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结构面强度参数试验方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2.3 地裂缝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土体结构面与接触面模型与参数 | 第15-41页 |
2.1 Goodman 模型及 Goodman 单元 | 第15-18页 |
2.1.1 单元形态描述 | 第15-16页 |
2.1.2 单元的本构关系 | 第16-17页 |
2.1.3 模型参数 | 第17-18页 |
2.1.4 模型评价 | 第18页 |
2.2 Clough G W,Duncan J M 双曲线模型 | 第18-20页 |
2.2.1 接触面性能的经验公式 | 第18-19页 |
2.2.2 参数确定 | 第19-20页 |
2.2.3 模型评价 | 第20页 |
2.3 Plesha M E 弹塑性本构模型 | 第20-26页 |
2.3.1 本构模型 | 第20-25页 |
2.3.2 本构模型参数的确定 | 第25页 |
2.3.3 模型评价 | 第25-26页 |
2.4 C.S. Desai 模型 | 第26-35页 |
2.4.1 1984 年非线性模型 | 第26-29页 |
2.4.2 1992 年损伤模型 | 第29-35页 |
2.4.3 Desai 的其他模型 | 第35页 |
2.5 Wang J G 弹塑性模型 | 第35-41页 |
2.5.1 接触面本构模型 | 第35-38页 |
2.5.2 模型参数 | 第38-40页 |
2.5.3 模型评价 | 第40-41页 |
第三章 黄土裂隙参数试验测试 | 第41-68页 |
3.1 引言 | 第41页 |
3.2 试验目的 | 第41-42页 |
3.3 试验方案 | 第42-43页 |
3.3.1 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指标测定 | 第42页 |
3.3.2 反复直剪试验 | 第42-43页 |
3.4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3-68页 |
3.4.1 土样的基本实验性质 | 第43-51页 |
3.4.2 直剪试验修正 | 第51-59页 |
3.4.3 剪切次数 n 对强度参数 值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3.4.4 含水量 w 对强度参数值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3.4.5 法向刚度 | 第61-63页 |
3.4.6 切向刚度 | 第63-66页 |
3.4.7 裂隙面 c 值试验结果 | 第66-68页 |
第四章 破裂面参数对地裂缝发展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 | 第68-80页 |
4.1 计算软件及原理 | 第68-69页 |
4.2 参数确定方法 | 第69-70页 |
4.3 计算模型的确定 | 第70-71页 |
4.3.1 边界条件 | 第70页 |
4.3.2 本构关系 | 第70页 |
4.3.3 模型尺寸 | 第70-71页 |
4.3.4 参数确定 | 第71页 |
4.4 基础模型结果分析 | 第71-75页 |
4.4.1 土体沉降分析 | 第71-73页 |
4.4.2 竖向土压力分析 | 第73-75页 |
4.5 参数敏感性分析 | 第75-80页 |
4.5.1 几何参数倾角 | 第75-76页 |
4.5.2 强度参数 c 、 及变形参数k s | 第76-80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0-82页 |
5.1 结论 | 第80-81页 |
5.2 展望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6页 |
致谢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