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4页 |
1.1.1 农村低压电网安全用电的现状 | 第10页 |
1.1.2 农村触电事故的特点 | 第10-12页 |
1.1.3 线路和电气设备漏电 | 第12-13页 |
1.1.4 漏电保护的隐患 | 第13-14页 |
1.2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漏电保护器原理及漏电理论分析 | 第15-26页 |
2.1 漏电保护器的发展阶段 | 第15-17页 |
2.1.1 机电式漏电保护的原理 | 第15-16页 |
2.1.2 半导体式漏电保护 | 第16页 |
2.1.3 微机式漏电保护 | 第16-17页 |
2.1.4 自适应漏电保护 | 第17页 |
2.2 漏电保护器的组成 | 第17-18页 |
2.2.1 检测元件 | 第17页 |
2.2.2 中间放大环节 | 第17页 |
2.2.3 操作执行机构 | 第17页 |
2.2.4 试验装置 | 第17-18页 |
2.3 漏电保护器的工作原理 | 第18页 |
2.4 漏电保护器的主要类型 | 第18-21页 |
2.4.1 根据保护功能和结构进行分类 | 第18-19页 |
2.4.2 根据中间环节的结构特点分类 | 第19页 |
2.4.3 根据级数和线数分类 | 第19页 |
2.4.4 根据漏电动作电流值分类 | 第19-20页 |
2.4.5 根据安装形式分类 | 第20页 |
2.4.6 根据动作时间分类 | 第20页 |
2.4.7 根据故障信号的形式分类 | 第20-21页 |
2.4.8 根据其使用场合分类 | 第21页 |
2.5 漏电保护国家标准及性能参数 | 第21-23页 |
2.5.1 漏电保护器的国家标准 | 第21-22页 |
2.5.2 漏电保护器的性能参数 | 第22-23页 |
2.6 漏电保护器的应用范围 | 第23-26页 |
第3章 农村低压电网漏电保护问题分析 | 第26-35页 |
3.1 农村低压电网的接地问题 | 第26-27页 |
3.1.1 电网的故障接地及特征 | 第26页 |
3.1.2 电网的人为接地及特征 | 第26页 |
3.1.3 电网接地的危害 | 第26-27页 |
3.2 农村低压电网接地方式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2.1 IT 系统 | 第27页 |
3.2.2 TT 系统 | 第27-28页 |
3.2.3 TN 系统 | 第28-29页 |
3.3 漏电保护装置在不同接地方式下的安装使用 | 第29-30页 |
3.4 低压电网漏电保护的一般方法 | 第30-33页 |
3.4.1 保护接地法 | 第30页 |
3.4.2 接保护中性线法 | 第30-31页 |
3.4.3 安全电压法 | 第31页 |
3.4.4 隔离变压器法 | 第31-32页 |
3.4.5 双重绝缘保护法 | 第32页 |
3.4.6 漏电保护器保护法 | 第32-33页 |
3.5 农村低压电网漏电保护方法的选择 | 第33-35页 |
3.5.1 保护接地与保护接中性线法 | 第33页 |
3.5.2 隔离变压器法和安全电压法 | 第33-34页 |
3.5.3 双重绝缘保护法 | 第34页 |
3.5.4 漏电保护装置保护法 | 第34-35页 |
第4章 农村低压电网漏电保护的配置方案 | 第35-40页 |
4.1 漏电保护系统的分级设置 | 第35-36页 |
4.1.1 漏电总保护 | 第35页 |
4.1.2 中级漏电保护 | 第35-36页 |
4.1.3 末级漏电保护 | 第36页 |
4.2 漏电保护系统的配置方式 | 第36-38页 |
4.2.1 漏电总保护 | 第36-37页 |
4.2.2 剩余动作电流 | 第37页 |
4.2.3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分断时间 | 第37-38页 |
4.3 漏电保护系统的配置措施 | 第38-40页 |
4.3.1 增加末级(家用) 漏电保护器的安装率和投运率 | 第38页 |
4.3.2 适量增加中级漏电保护的覆盖水平 | 第38页 |
4.3.3 增加系统漏电总保护的安装率和投运率 | 第38-40页 |
第5章 海阳市农网漏电保护配置实践研究 | 第40-43页 |
5.1 海阳市西菜园用电村电网基本情况分析 | 第40-41页 |
5.1.1 西菜园村农网改造前的电网概况 | 第40页 |
5.1.2 西菜园村农网改造前的漏电保护应用概况 | 第40-41页 |
5.2 西菜园用电村电网漏电保护配置实施情况 | 第41-43页 |
5.2.1 农网改造中使用分级保护对供电可靠性的分析 | 第41页 |
5.2.2 农网改造中分级保护的协调 | 第41-43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46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