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2.3 评述 | 第18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9页 |
1.5 相关概念 | 第19-20页 |
1.5.1 国际非政府组织概念和功能 | 第19-20页 |
1.5.2 高等学校的概念及功能 | 第20页 |
1.6 相关支撑理论 | 第20-25页 |
1.6.1 市场失灵理论/政府失灵理论 | 第20-21页 |
1.6.2 公共服务理论 | 第21-22页 |
1.6.3 公共治理理论 | 第22-23页 |
1.6.4 协同创新理论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(DAAD)与我国高校合作的现状及困境分析 | 第25-38页 |
2.1 DAAD 概况总述 | 第25-26页 |
2.1.1 DAAD 的功能属性 | 第25页 |
2.1.2 DAAD 的主要成员及会费 | 第25-26页 |
2.1.3 DAAD 的主要任务 | 第26页 |
2.2 DAAD 与国外高校互动合作关系探析——基于 DAAD 在美国、法国、印度和中国之比较 | 第26-31页 |
2.2.1 留德人员数量比较(2006 年-2011 年) | 第27-28页 |
2.2.2 DAAD 资助人数之比较(2012 年) | 第28-29页 |
2.2.3 高校专项合作项目之比较 | 第29-31页 |
2.3 DAAD 与中国高校合作情况 | 第31-34页 |
2.3.1 DAAD 与中国高校合作的历史背景及脉络 | 第31-33页 |
2.3.2 DAAD 与中国高校合作的主要任务及项目内容 | 第33-34页 |
2.4 DAAD 与我国高校互动合作的困境分析 | 第34-38页 |
2.4.1 制度困境中形成多重约束 | 第35页 |
2.4.2 资金困境中运行经费不足 | 第35-36页 |
2.4.3 人才困境中合作效率低下 | 第36页 |
2.4.4 互信困境中活动项目单一 | 第36-38页 |
第三章 影响国际非政府组织与我国高校合作关系的因素分析 | 第38-44页 |
3.1 支持与促进因素 | 第38-40页 |
3.1.1 国际环境因素:经济全球化和交流国际化的趋势推动 | 第38-39页 |
3.1.2 制度环境因素:政府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空间让渡 | 第39页 |
3.1.3 社会环境因素:公民社会兴起和公民意识增强的力量保障 | 第39-40页 |
3.1.4 组织自身因素:积极的参与热情和丰富的经验积累 | 第40页 |
3.2 阻碍与剥离因素 | 第40-44页 |
3.2.1 国际环境因素:政治势力干预和意识形态差异的外在阻挠 | 第40-41页 |
3.2.2 制度环境因素:我国政府体制改革不充分的制度弊端 | 第41-42页 |
3.2.3 社会环境因素:信任机制缺乏和监督机制不完善的客观影响 | 第42页 |
3.2.4 组织自身因素:组织管理不完善和运作不灵活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国际非政府组织和我国高校良好合作关系实现的路径勘察 | 第44-52页 |
4.1 合作关系实现的政府行为选择 | 第44-45页 |
4.1.1 加大高校体制的改革力度,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| 第44页 |
4.1.2 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,加大资源支持范围和力度 | 第44-45页 |
4.1.3 拓展国际和区域间交流,改良国际合作环境和方式 | 第45页 |
4.2 合作关系实现的高校行为选择 | 第45-47页 |
4.2.1 深化高校去行政化的体制改革,提高管理效率 | 第45-46页 |
4.2.2 扩展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领域,实现资源共 | 第46-47页 |
4.2.3 改善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方式,优化合作质量 | 第47页 |
4.3 合作关系实现的国际非政府组织自身完善 | 第47-52页 |
4.3.1 优化组织内部结构调整,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 | 第47-48页 |
4.3.2 健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,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 | 第48-49页 |
4.3.3 扩宽组织筹资融资渠道,增强资金管理效率 | 第49页 |
4.3.4 加强同政府部门的沟通,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| 第49-50页 |
4.3.5 扩大同国际组织的合作,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| 第50-52页 |
结语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