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| 第3-4页 |
缩略语表 | 第4-5页 |
中文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前言 | 第12-14页 |
文献回顾 | 第14页 |
第一部分 :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| 第14-18页 |
1 神经病理性疼痛(NP)概述 | 第14页 |
2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 | 第14-18页 |
第二部分 :脊髓后角痛觉传递回路的调控机制 | 第18-25页 |
1 经典闸门控制学说的提出与新争议 | 第19-20页 |
2 脊髓后角痛觉相关神经回路研究进展 | 第20-22页 |
3 近年来脊髓后角回路的其它研究进展 | 第22页 |
4 闸门控制学说的新解释 | 第22-25页 |
实验一:脊髓痛觉超敏闸门回路的突触可塑性变化及机制研究 | 第25-33页 |
1 材料 | 第26-27页 |
2 方法 | 第27-30页 |
3 结果 | 第30-32页 |
4 结论 | 第32页 |
5 讨论 | 第32-33页 |
实验二:AMPA 受体内吞抑制剂 TAT-GluR2 对 SNL 大鼠痛觉超敏的影响 | 第33-40页 |
1 材料 | 第33-34页 |
2 方法 | 第34-35页 |
3 结果 | 第35-38页 |
4 结论 | 第38-39页 |
5 讨论 | 第39-40页 |
实验三: SNL 大鼠闸门回路中的 GluR2 和 GlyRα3 的定位分布变化 | 第40-51页 |
1 材料 | 第40-41页 |
2 方法 | 第41-44页 |
3 结果 | 第44-50页 |
4 结论 | 第50页 |
5 讨论 | 第50-51页 |
小结 | 第51-52页 |
结论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8页 |
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