住房保障对象甄别机制研究--以西安市为例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6页 |
1.2.1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2 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思路、方法及创新 | 第16-19页 |
1.3.1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| 第16-17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3 创新之处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住房保障甄别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9-35页 |
2.1 住房保障甄别问题研究的基本概念 | 第19-27页 |
2.1.1 住房保障、住房保障对象 | 第19-21页 |
2.1.2 住房保障对象的甄别标准 | 第21-23页 |
2.1.3 住房保障对象甄别机制的含义 | 第23-27页 |
2.2 住房保障对象甄别问题研究的相关理论 | 第27-35页 |
2.2.1 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27-29页 |
2.2.2 公平分配理论 | 第29-30页 |
2.2.3 住房过滤理论 | 第30-32页 |
2.2.4 住房保障对象甄别中的政府责任理论 | 第32-35页 |
第3章 住房保障对象甄别机制及模型的建立 | 第35-43页 |
3.1 住房保障对象甄别机制 | 第35-36页 |
3.2 模型的选择及假设 | 第36页 |
3.3 住房保障申请甄别博弈模型的建立 | 第36-37页 |
3.4 住房保障申请博弈模型的分析 | 第37-43页 |
3.4.1 模型假设 | 第37-38页 |
3.4.2 动态博弈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4.3 模型解的讨论 | 第39-43页 |
第4章 新加坡住房保障对象甄别机制的经验启示 | 第43-51页 |
4.1 新加坡公共住房的建设与管理 | 第43-47页 |
4.1.1 严格组屋的准入和退出 | 第43-44页 |
4.1.2 公平的分配制度 | 第44-45页 |
4.1.3 组屋统一运作管理机制 | 第45页 |
4.1.4 组屋管理的保障方式 | 第45-46页 |
4.1.5 完善的住房保障法律体系 | 第46-47页 |
4.2 新加坡公共住房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| 第47-51页 |
4.2.1 坚持立法先行 | 第47-48页 |
4.2.2 健全住房保障对象的准入退出机制 | 第48-49页 |
4.2.3 完善公示制度 | 第49页 |
4.2.4 建立公平公开的轮候排队制度 | 第49页 |
4.2.5 提高住房保障管理运行效率 | 第49-51页 |
第5章 西安市住房保障对象信息甄别机制的实证分析 | 第51-61页 |
5.1 西安市住房保障发展概况 | 第51-53页 |
5.2 西安市住房保障对象信息甄别机制分析 | 第53-59页 |
5.2.1 西安市住房保障对象甄别信息结构 | 第53-55页 |
5.2.2 西安市住房保障对象甄别的现状 | 第55-58页 |
5.2.3 模型应用 | 第58-59页 |
5.3 实证结论与分析 | 第59-61页 |
第6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61-63页 |
6.1 本文总结 | 第61-62页 |
6.2 未来研究展望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