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0-16页 |
一、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 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三、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3-16页 |
第一章 中国基本国情与科学国情观 | 第16-20页 |
一、 国情与中国基本国情 | 第16-17页 |
(一) 国情及其基本特征 | 第16页 |
(二) 中国基本国情及其基本特征 | 第16-17页 |
(三) 国情与基本国情的辩证关系 | 第17页 |
二、 国情观与科学国情观 | 第17-20页 |
(一) 国情观涵义分析 | 第17-18页 |
(二) 科学国情观是唯一正确的国情观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科学国情观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| 第20-38页 |
一、 科学国情观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| 第20-29页 |
(一)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| 第20-26页 |
(二)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| 第26-29页 |
二、 科学国情观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| 第29-38页 |
(一)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基本国情的演变 | 第30-31页 |
(二)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| 第31-38页 |
第三章 科学国情观视域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认识 | 第38-44页 |
一、 正确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,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 | 第38-39页 |
(一) 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| 第38-39页 |
(二) 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我党制定路线、方针、政策的重要依据 | 第39页 |
二、 科学认识和把握国情及其基本特征,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基础 | 第39-41页 |
(一) 科学认识和把握国情及其基本特征,是探索中国的革命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关键 | 第40页 |
(二) 科学认识和把握国情及其基本特征,是我党抵制和纠正各种错误倾向的法宝 | 第40-41页 |
三、 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轨迹相统一,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所在 | 第41-44页 |
(一) 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两个不能 | 第41-42页 |
(二)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存在的两种可能性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坚持科学国情观,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与发展 | 第44-50页 |
一、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与发展,必须深刻认识基本国情的稳定性与变动性 | 第44-45页 |
(一) 必须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结合起来 | 第44-45页 |
(二) 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与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| 第45页 |
二、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与发展,必须清醒认识基本国情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| 第45-47页 |
(一) 必须把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与发展程度结合起来 | 第46页 |
(二) 必须把促进改革、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| 第46-47页 |
三、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与发展,必须充分认识基本国情的历史性与现实性 | 第47-50页 |
(一) 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| 第47-48页 |
(二)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| 第48-50页 |
结语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