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向QoE的立体视频差错控制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20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1 立体视频技术研究背景 | 第12-15页 |
1.2.2 立体视频传输失真模型研究背景 | 第15-16页 |
1.2.3 立体视频帧重要性研究背景 | 第16-17页 |
1.2.4 差错控制技术 | 第17页 |
1.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处 | 第17-18页 |
1.4 论文的结构安排 | 第18-20页 |
2 面向QoE 的立体视频传输系统框架 | 第20-30页 |
2.1 立体视频技术基本原理 | 第20-21页 |
2.2 服务质量控制研究 | 第21-23页 |
2.2.1 综合服务模型 | 第21-22页 |
2.2.2 区分服务模型 | 第22-23页 |
2.2.3 尽力而为服务模型 | 第23页 |
2.2.4 网络传输的拥塞控制机制 | 第23页 |
2.3 立体视频传输系统框架 | 第23-27页 |
2.3.1 交互式立体视频系统的总体框架 | 第23-24页 |
2.3.2 系统中的视频编码技术 | 第24-26页 |
2.3.3 系统中的传输技术 | 第26-27页 |
2.4 面向QoE感知的立体视频传输系统 | 第27-29页 |
2.4.1 系统框架 | 第27-28页 |
2.4.2 系统模块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3 编码端帧级立体视频传输失真模型 | 第30-62页 |
3.1 视频质量与失真的量化标准 | 第30-32页 |
3.1.1 主观质量评价 | 第30-31页 |
3.1.2 客观质量评价 | 第31-32页 |
3.2 编码端帧级的立体视频传输失真模型研究 | 第32-43页 |
3.2.1 左视点帧传输失真模型 | 第34-37页 |
3.2.2 右视点帧传输失真模型 | 第37-42页 |
3.2.3 模型参数讨论 | 第42-43页 |
3.3 仿真实验结果 | 第43-60页 |
3.3.1 试验方法 | 第43-44页 |
3.3.2 实验结果 | 第44-60页 |
3.3.3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6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4 立体视频帧重要性区分模型 | 第62-80页 |
4.1 帧重要性量化标准 | 第62-64页 |
4.2 面向内容感知的帧重要性区分模型研究 | 第64-70页 |
4.2.1 右视点帧重要性模型 | 第64-66页 |
4.2.2 左视点帧重要性模型 | 第66-70页 |
4.2.3 模型参数讨论 | 第70页 |
4.3 仿真实验结果 | 第70-78页 |
4.3.1 试验方法 | 第70-71页 |
4.3.2 实验结果 | 第71-78页 |
4.4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7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8-80页 |
5 面向QoE 的差错控制技术研究 | 第80-97页 |
5.1 差错控制技术研究 | 第80-85页 |
5.1.1 差错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| 第80-81页 |
5.1.2 编码端差错控制技术 | 第81-83页 |
5.1.3 传输中的差错控制技术 | 第83-84页 |
5.1.4 解码端错误隐藏技术 | 第84页 |
5.1.5 编解码联合的差错控制技术 | 第84-85页 |
5.2 面向QoE 的差错控制技术研究 | 第85-91页 |
5.2.1 系统框架 | 第86-87页 |
5.2.2 不等错误保护的性能分析 | 第87-88页 |
5.2.3 冗余带宽分配策略 | 第88-89页 |
5.2.4 面向QoE 的不等错误保护算法 | 第89-91页 |
5.3 网络拓扑结构搭建 | 第91-94页 |
5.3.1 仿真平台选择 | 第91-93页 |
5.3.2 拓扑结构搭建 | 第93-94页 |
5.4 仿真实验结果 | 第94-9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96-97页 |
6 总结和展望 | 第97-99页 |
6.1 本文的工作总结 | 第97页 |
6.2 未来研究展望 | 第97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5页 |
在学研究成果 | 第105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