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9页 |
1.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1 疲劳的定义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疲劳问题的重要性 | 第10页 |
1.2 疲劳问题的研究动态 | 第10-16页 |
1.2.1 国外疲劳研究动态 | 第10-12页 |
1.2.2 国内疲劳研究动态 | 第12-16页 |
1.3 建立网架结构疲劳验算方法的重要性 | 第16-18页 |
1.4 疲劳问题的研究方法 | 第18-21页 |
1.4.1 抗疲劳设计方法 | 第18-20页 |
1.4.2 确定疲劳寿命的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5 疲劳试验的研究 | 第21-27页 |
1.5.1 疲劳试验的重要性 | 第21-22页 |
1.5.2 疲劳试验的分类 | 第22页 |
1.5.3 疲劳试验的方法 | 第22-25页 |
1.5.4 疲劳试验机的发展和分类 | 第25-27页 |
1.6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网架焊接空心球连接节点的应力分析 | 第29-41页 |
2.1 概述 | 第29页 |
2.2 管球连接节点的应力分析 | 第29-35页 |
2.2.1 有限元模型的假定 | 第29-30页 |
2.2.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30-32页 |
2.2.3 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分析 | 第32-35页 |
2.3 板球连接节点的应力分析 | 第35-41页 |
2.3.1 有限元模型的假定 | 第35-36页 |
2.3.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36-37页 |
2.3.3 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分析 | 第37-41页 |
第三章 试件制作偏差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| 第41-52页 |
3.1 概述 | 第41页 |
3.2 试件有限元模型 | 第41-43页 |
3.2.1 试件有限元模型假定 | 第42页 |
3.2.2 建立有限元模型 | 第42-43页 |
3.3 模型应力分析计算 | 第43-52页 |
第四章 网架两种连接节点常幅疲劳实验数据分析 | 第52-79页 |
4.1 概述 | 第52页 |
4.2 疲劳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| 第52-57页 |
4.2.1 处理试验数据方法的介绍 | 第52-55页 |
4.2.2 试验数据中可疑观测值的取舍 | 第55-57页 |
4.3 试验试件的设计以及加载装置和方案 | 第57-65页 |
4.3.1 焊接空心球节点试件的材料和连接说明 | 第57-58页 |
4.3.2 焊接空心球节点试件的规格 | 第58-61页 |
4.3.3 试验的加载装置 | 第61-62页 |
4.3.4 试验加载方案 | 第62-65页 |
4.4 常幅疲劳试验的数据分析 | 第65-75页 |
4.4.1 管球连接节点的常幅疲劳试验数据回归分析 | 第66-71页 |
4.4.2 板球连接节点的常幅疲劳实验数据回归分析 | 第71-75页 |
4.5 常幅疲劳验算方法的建立 | 第75-79页 |
4.5.1 各疲劳设计参量的定义 | 第75-76页 |
4.5.2 管球连接节点疲劳验算方法 | 第76-77页 |
4.5.3 板球连接节点疲劳验算方法 | 第77-79页 |
第五章 网架焊接空心球疲劳的破坏机理分析 | 第79-89页 |
5.1 概述 | 第79页 |
5.2 金相分析设备 | 第79-80页 |
5.3 管球连接节点常幅疲劳断口分析 | 第80-84页 |
5.4 板球连接节点常幅疲劳断口分析 | 第84-87页 |
5.5 疲劳破坏机理分析 | 第87-89页 |
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| 第89-91页 |
6.1 结论 | 第89-90页 |
6.2 建议 | 第90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7页 |
致谢 | 第97-98页 |
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