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引言 | 第11-17页 |
1.1 吕宋海峡简介 | 第11-12页 |
1.2 海洋内潮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内潮的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4 南海及吕宋海峡内潮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5 论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6-17页 |
2 MITgcm 模式介绍及模式设置 | 第17-21页 |
2.1 MITgcm 模式简介 | 第17-18页 |
2.2 模拟区域及初始场设置 | 第18-21页 |
3 模式结果验证与分析 | 第21-27页 |
3.1 模式结果验证 | 第21-23页 |
3.1.1 调和分析 | 第21-23页 |
3.1.2 与观测资料的比对验证 | 第23页 |
3.2 模式结果的垂向结构分析 | 第23-26页 |
3.3 小结 | 第26-27页 |
4 内潮能通量的计算与分析 | 第27-38页 |
4.1 内潮能通量的计算方法 | 第27-28页 |
4.2 内潮能通量计算结果分析 | 第28-33页 |
4.3 正压潮转换率及内潮耗散 | 第33-35页 |
4.4 四个主要分潮的特征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5 小结 | 第36-38页 |
5 内潮的大小潮变化和季节变化 | 第38-47页 |
5.1 内潮能通量的大小潮对比 | 第38-40页 |
5.2 内潮能通量的季节变化 | 第40-46页 |
5.2.1 层结对研究海区内潮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5.2.2 开边界潮流驱动的不同对研究海区内潮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5.2.3 不同季节的内潮传播特征分析 | 第44-46页 |
5.3 小结 | 第46-47页 |
6 海底地形对吕宋海峡内潮的影响 | 第47-54页 |
6.1 吕宋海峡两海脊的存在对内潮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6.2 吕宋海峡两海脊南北高度变化对内潮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6.3 吕宋海峡两海脊对 M2 内潮和 K1 内潮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6.4 小结 | 第53-54页 |
7 结论和展望 | 第54-57页 |
7.1 结论 | 第54-56页 |
7.2 展望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1页 |
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