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化学计量学简介 | 第10-11页 |
1.2 拉曼光谱技术 | 第11-13页 |
1.2.1 拉曼光谱 | 第11-12页 |
1.2.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(SERS) | 第12-13页 |
1.3 磁性复合纳米颗粒 | 第13页 |
1.4 SERS 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在混合物体系中的应用 | 第13-15页 |
1.5 本论文立项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磁性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| 第17-26页 |
2.1 引言 | 第17-19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19-21页 |
2.2.1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| 第19页 |
2.2.2 核壳型 Fe_3O_4@Au 和 Fe_3O_4@Ag 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 | 第19-21页 |
2.2.2.1 共沉淀法制备 Fe_3O_4纳米颗粒 | 第19-20页 |
2.2.2.2 种子生长法合成 Fe_3O_4@Au 纳米颗粒 | 第20页 |
2.2.2.3 种子生长法合成 Fe_3O_4@Ag 纳米颗粒 | 第20-21页 |
2.3 结果讨论 | 第21-25页 |
2.3.1 复合纳米颗粒磁性表征 | 第21-22页 |
2.3.2 复合纳米颗粒紫外表征 | 第22-23页 |
2.3.3 复合纳米颗粒透射电子显微镜图(TEM) | 第23-24页 |
2.3.4 复合纳米颗粒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增强性能 | 第24-25页 |
2.4 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基于复合纳米颗粒与乘子效应模型相结合的 SERS 定量分析技术 | 第26-39页 |
3.1 引言 | 第26-27页 |
3.2 理论部分 | 第27-29页 |
3.2.1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乘子效应模型(MEMSERS) | 第27-28页 |
3.2.2 乘子参数 bk的估计与校正 | 第28-29页 |
3.3 实验部分 | 第29-30页 |
3.3.1 实验仪器与参数设置 | 第29页 |
3.3.2 实验试剂 | 第29页 |
3.3.3 样品制备 | 第29-30页 |
3.3.3.1 R6G 体系样本的制备 | 第29-30页 |
3.3.3.2 甲基绿体系样本的制备 | 第30页 |
3.4 数据分析 | 第30-33页 |
3.5 结果与讨论 | 第33-38页 |
3.5.1 目标分析物浓度变化与 SERS 信号强度变化的关系 | 第33-35页 |
3.5.2 SERS 基底物理性质的变化对 SERS 信号强度的影响 | 第35页 |
3.5.3 SERS 基底物理性质对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定量结果影响的消除 | 第35-38页 |
3.6 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4章 Fe_3O_4@Ag 纳米颗粒与乘子效应相结合用于福美双的 SERS 定量分析 | 第39-52页 |
4.1 引言 | 第39-40页 |
4.2 理论部分 | 第40页 |
4.3 实验部分 | 第40-41页 |
4.3.1 实验仪器与参数设置 | 第40页 |
4.3.2 实验试剂 | 第40-41页 |
4.3.3 样品制备 | 第41页 |
4.4 数据分析 | 第41页 |
4.5 结果与讨论 | 第41-50页 |
4.5.1 基底溶胶磁吸附聚集时间的选择 | 第41-43页 |
4.5.2 福美双分子 SERS 光谱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5.3 SERS 光谱单变量校正曲线 | 第44-46页 |
4.5.4 MEM_SERS校正模型对样本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定量分析 | 第46-48页 |
4.5.5 MEM_SERS校正模型对实际样本的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6 小结 | 第50-52页 |
结论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6页 |
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