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9页 |
文献综述 | 第9-18页 |
1 奶牛脊柱畸形综合症研究进展 | 第9-12页 |
1.1 奶牛脊柱畸形综合症致病基因的定位 | 第10-11页 |
1.2 奶牛脊柱畸形综合症的致病机理 | 第11页 |
1.3 CVM在我国的现状及危害 | 第11-12页 |
2 奶牛脊柱畸形综合症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5页 |
2.1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| 第12页 |
2.2 聚合酶链式反应-引物诱导限制性分析法 | 第12-13页 |
2.3 错配PCR突变分析技术 | 第13-14页 |
2.4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 | 第14页 |
2.5 荧光定量PCR检测法 | 第14-15页 |
3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简介 | 第15-17页 |
3.1 HRM技术的原理 | 第15页 |
3.2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的技术基础 | 第15-16页 |
3.3 HRM小片段法及应用 | 第16-17页 |
3.4 HRM非标记性探针法及应用 | 第17页 |
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7-18页 |
实验一 CVM SLC35A3基因标准质粒的构建 | 第18-25页 |
1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18-19页 |
1.1 样品 | 第18页 |
1.2 试剂及试剂盒 | 第18页 |
1.3 主要试剂的配制 | 第18-19页 |
1.4 仪器 | 第19页 |
2 方法 | 第19-23页 |
2.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| 第19-20页 |
2.2. 目的基因的扩增 | 第20页 |
2.3 PCR产物的回收 | 第20-21页 |
2.4 目的基因的克隆 | 第21-22页 |
2.5 重组质粒的筛选及提取 | 第22-23页 |
2.6 杂合型质粒的构建 | 第23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3-24页 |
3.1 PCR扩增电泳结果 | 第23页 |
3.2 标准质粒的测序结果 | 第23-24页 |
3.3 标准质粒浓度及纯度测定结果 | 第24页 |
4 小结 | 第24-25页 |
实验二 CVM SLC35A3基因HRM小片段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25-35页 |
1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25-26页 |
1.1 质粒 | 第25页 |
1.2 样品 | 第25页 |
1.3 试剂及试剂盒 | 第25页 |
1.4 主要试剂的配制 | 第25页 |
1.5 主要仪器 | 第25-26页 |
2 方法 | 第26-29页 |
2.1 引物与内标的设计合成 | 第26-27页 |
2.2 HRM小片段法检测CVM方法的初步建立 | 第27-28页 |
2.3 牛血液样品DNA的提取及检测 | 第28-29页 |
2.4 Sanger测序分析 | 第29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9-34页 |
3.1 PCR扩增电泳结果 | 第29-30页 |
3.2 退火温度的优化结果 | 第30-31页 |
3.3 引物的优化结果 | 第31页 |
3.4 样品检测结果 | 第31-33页 |
3.5 Sanger测序结果 | 第33-34页 |
4 小结 | 第34-35页 |
实验三 CVM SLC35A3基因HRM非标记性探针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35-43页 |
1 实验材料及试剂 | 第35-36页 |
1.1 质粒 | 第35页 |
1.2 样品 | 第35页 |
1.3 试剂及试剂盒 | 第35页 |
1.4 主要试剂的配制 | 第35页 |
1.5 主要仪器 | 第35-36页 |
2 方法 | 第36-38页 |
2.1 引物与探针的设计合成 | 第36页 |
2.2 HRM非标记性探针法检测CVM的初步建立 | 第36-38页 |
2.3 血液样品DNA的检测 | 第38页 |
2.4 Sanger测序分析 | 第38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2页 |
3.1 PCR扩增电泳结果 | 第38-39页 |
3.2 退火温度的优化结果 | 第39-40页 |
3.3 不对称PCR反应体系优化结果 | 第40-41页 |
3.4 样品检测结果 | 第41-42页 |
4 小结 | 第42-43页 |
讨论 | 第43-46页 |
1 检测CVM方法中标准质粒的构建及意义 | 第43页 |
2 建立HRM方法检测奶牛脊柱畸形综合症的意义 | 第43-44页 |
3 HRM小片段法及非标记性探针法的比较 | 第44-46页 |
结论 | 第46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2页 |
Abstract | 第52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