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英文缩略语 | 第10-13页 |
1 前言 | 第13-15页 |
2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15-24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15-16页 |
2.1.1 细胞株 | 第15页 |
2.1.2 主要实验试剂 | 第15页 |
2.1.3 试剂的配置 | 第15-16页 |
2.1.4 主要实验仪器 | 第16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16-24页 |
2.2.1 生物信息学 | 第16-17页 |
2.2.2 细胞培养 | 第17页 |
2.2.3 哺乳动物细胞总RNA的提取 | 第17页 |
2.2.4 逆转录 | 第17-18页 |
2.2.5 实时荧光定量PCR(qRT-PCR) | 第18-19页 |
2.2.6 Western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 | 第19页 |
2.2.7 CHIP-seq | 第19-20页 |
2.2.8 细胞转染 | 第20-23页 |
2.2.9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| 第23页 |
2.2.10 统计学分析 | 第23-24页 |
3 结果 | 第24-31页 |
3.1 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stat1基因潜在的转录调控因子 | 第24页 |
3.2 HSF4与STAT1表达的相关性 | 第24-25页 |
3.3 HSF4对stat1表达有负调控作用 | 第25-28页 |
3.3.1 用RNA干扰技术干扰肿瘤细胞 | 第25-27页 |
3.3.2 转染HSF4质粒检测转染前后STAT1和HSF4的表达量 | 第27-28页 |
3.4 HSF4与stat1启动子区域结合调控stat1基因表达 | 第28-30页 |
3.4.1 ChIP—seq确定stat1存在hsf4结合区域 | 第28-29页 |
3.4.2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stat1启动子与hsf4结合区域的生物活性 | 第29-30页 |
3.5 细胞凋亡实验 | 第30-31页 |
4 讨论 | 第31-33页 |
4.1 转录因子HSF4调控STAT1基因的转录 | 第31-33页 |
5 结论 | 第33-34页 |
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| 第34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38页 |
综述 | 第38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47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个人简历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