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药学论文--中药药理学论文--中药实验药理论文

PINK/parkin介导NASH肝细胞线粒体选择性自噬机制及脂肝方的干预效应

中文摘要第3-6页
abstract第6-9页
引言第14-16页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6-38页
    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NAFLD的研究进展第16-26页
        1 流行病学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 NAFLD发病机制第17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自噬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“二次打击”学说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肠道微生态与NAFLD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 胰岛素抵抗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 内毒素血症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 NASH肝纤维化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线粒体自噬通路PINK/parkin通路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3 西医治疗NAFLD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基础治疗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药物治疗第24-26页
    第二节 中医药对NAFLD的研究进展第26-37页
        1 病名探讨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 病因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过食肥甘厚味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情志失调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劳逸失度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体质因素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 病机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脾失健运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痰瘀互结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肾气亏虚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湿热蕴结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 辨证论治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5 中医药治疗第31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 单味药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 经方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 中药复方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4 中成药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5 自拟方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6 中医外治第35-37页
    小结第37-38页
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第38-58页
    1 实验材料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实验动物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1.2 药物与制剂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实验饲料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1.4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 实验仪器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 主要试剂第39-41页
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41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1 NAFLD大鼠模型建立及制备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 样本采集与制备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 观测指标和测定方法第42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 血清指标检测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 肝组织病理切片制备及镜下病理学观察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 电镜下观察肝细胞线粒体及自噬体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 免疫组化切片制备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5 肝组织蛋白提取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6 WesternBlot检测肝组织Mfn1、Mfn2、Opa1、LC3的表达第46-50页
    3 统计学处理第50页
    4 结果第50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 肝脏酶学检测及血脂测定水平比较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 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肝细胞结果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 肝组织Mfn1、Mfn2、Opa1、LC3蛋白的表达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4 病理结果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5 免疫组化第55-58页
讨论第58-69页
    1 导师从中医角度对NAFLD病机及演变规律的认识第58-60页
    2 中药“脂肝方”组方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3 PINK1/Parkin通路第61-62页
    4 Mfn1、Mfn2与NAFLD第62-64页
    5 Opa1、LC3与NAFLD第64-65页
    6 关于NAFLD造模方法的探析第65-67页
    7 脂肝方对肝细胞损伤及血脂代谢的影响第67-68页
    8 脂肝方对NAFLD大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第68页
    9 脂肝方对线粒体自噬结构的影响第68-69页
问题与展望第69-70页
结论第70-71页
参考文献第71-87页
缩略词表第87-88页
综述第88-97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94-97页
致谢第97-98页
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第98-99页

论文共9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扶芳藤对细胞因子诱导的胰岛细胞损伤GSH、NO含量及iNOS表达的影响
下一篇:清脑益元汤对脑缺血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c-jun、ATF2表达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