韦氏调衡手法对颈椎失稳患者治疗前后颈部肌群DTI影响的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引言 | 第12-14页 |
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| 第14-19页 |
1 颈椎病的普遍化 | 第14-15页 |
2 颈椎病的发病因素 | 第15页 |
3 颈椎失稳的解剖学特征 | 第15-16页 |
4 目前研究的热点 | 第16-19页 |
4.1 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 | 第17页 |
4.2 X线的不足 | 第17页 |
4.3 肌肉韧带的影像学研究 | 第17-18页 |
4.4 DTI检查技术 | 第18-19页 |
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| 第19-33页 |
1 临床资料 | 第19-22页 |
1.1 研究对象 | 第19-20页 |
1.2 病例选择标准 | 第20页 |
1.3 纳入标准 | 第20页 |
1.4 排除标准 | 第20-21页 |
1.5 脱落标准 | 第21页 |
1.6 剔除标准 | 第21-22页 |
1.7 入选病例临床表现 | 第22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22-25页 |
2.1 治疗方法 | 第22-23页 |
2.2 扫描技术及参数 | 第23页 |
2.3 图像及数据采集 | 第23-24页 |
2.4 治疗指标的测量方法及疗效标准 | 第24-25页 |
2.4.1 观察指标与评分方法 | 第24页 |
2.4.2 疗效评价标准 | 第24-25页 |
2.5 记录不良事件 | 第25页 |
2.6 统计学分析 | 第25页 |
3 结果 | 第25-31页 |
3.1 治疗前后颈部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 | 第25-26页 |
3.2 治疗前后磁共振弥散张量参数比较 | 第26-31页 |
附图 | 第31-33页 |
第三部分 讨论 | 第33-50页 |
1 颈椎失稳的研究进展 | 第33-44页 |
1.1 颈椎失稳的诊断及影像学改变 | 第33-35页 |
1.2 颈椎失稳的治疗原理、原则 | 第35-36页 |
1.3 颈椎失稳的病因病机 | 第36-41页 |
1.3.1 颈推失稳的原因 | 第36-37页 |
1.3.2 颈椎失稳引起眩晕的机制 | 第37-38页 |
1.3.3 颈椎失稳与交感型颈椎病的关系 | 第38页 |
1.3.4 颈椎失稳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关系 | 第38-39页 |
1.3.5 颈椎失稳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关系 | 第39-40页 |
1.3.6 颈椎失稳与颈肩部肌肉的关系 | 第40-41页 |
1.4 颈椎失稳的治疗方法 | 第41-44页 |
1.4.1 手术 | 第41-42页 |
1.4.2 推拿手法 | 第42页 |
1.4.3 正骨手法 | 第42-44页 |
2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研究概况 | 第44-48页 |
2.1 DTI参数变化与诊断之间的关系 | 第44-46页 |
2.2 DTI参数的变化与治疗之间的关系 | 第46-48页 |
3 本研究创新性自评、问题及展望 | 第48-50页 |
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6页 |
综述 | 第56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