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2-23页 |
1.1 大气气溶胶 | 第12-16页 |
1.1.1 气溶胶的定义与来源 | 第12-14页 |
1.1.2 气溶胶的化学组成 | 第14-15页 |
1.1.3 气溶胶的环境影响 | 第15-16页 |
1.2 高山气溶胶 | 第16-18页 |
1.2.1 高山气溶胶特性 | 第16-17页 |
1.2.2 高山气溶胶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3 新粒子形成 | 第18-20页 |
1.4 气溶胶与云凝结核 | 第20页 |
1.5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20-23页 |
1.5.1 研究意义及目的 | 第20-21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21页 |
1.5.3 创新点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| 第23-33页 |
2.1 研究区域背景概况 | 第23页 |
2.2 在线观测仪器概述 | 第23-27页 |
2.2.1 气体在线监测仪器(SO_2/NO_2/O_3) | 第23-24页 |
2.2.2 云凝结核计数器 | 第24-25页 |
2.2.3 扫描电迁移颗粒物粒径谱仪 | 第25-27页 |
2.3 离线样品采集和分析 | 第27-30页 |
2.3.1 PM_(2.5)样品的采集 | 第27-28页 |
2.3.2 离线PM_(2.5)样品无机离子分析 | 第28页 |
2.3.3 离线PM_(2.5)样品OC、EC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3.4 离线PM_(2.5)样品WSOC、WSON分析 | 第29-30页 |
2.4 数据质量保证与控制 | 第30-33页 |
第三章 华山山腰及山脚污染情况 | 第33-43页 |
3.1 PM_(2.5)质量浓度 | 第33-35页 |
3.2 PM_(2.5)及其组分的昼夜变化 | 第35-36页 |
3.3 污染气体(SO_2/NO_2/O_3) | 第36-38页 |
3.4 清洁期/污染期案例对比 | 第38-4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无机离子 | 第43-55页 |
4.1 无机离子组成 | 第43-46页 |
4.2 无机离子的日变化特征 | 第46-48页 |
4.3 无机离子的赋存形态及来源 | 第48-51页 |
4.4 酸碱性分析 | 第51-53页 |
4.4.1 离子当量平衡 | 第51-52页 |
4.4.2 ISORROPIAII模型 | 第52-5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五章 OC、EC、WSOC、WSON | 第55-64页 |
5.1 碳组分 | 第55-61页 |
5.1.1 有机碳(OC)、元素碳(EC) | 第56-59页 |
5.1.2 水溶性有机碳(WSOC) | 第59-61页 |
5.2 水溶性有机氮(WSON) | 第61-62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六章 新粒子形成、演化及CCN的观测 | 第64-74页 |
6.1 新粒子形成与演化 | 第64-69页 |
6.1.1 华山地区夏季新粒子形成与演化 | 第65-66页 |
6.1.2 西安地区冬夏两季新粒子形成与演化的对比 | 第66-69页 |
6.2 CCN的垂直分布特征观测 | 第69-72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4-78页 |
7.1 结论 | 第74-76页 |
7.2 展望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92页 |
致谢 | 第92-94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94-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