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艺术论文--建筑艺术作品的保护、修缮和仿造论文

中德历史建筑保护技术对比研究--以木构建筑为例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1 绪论第11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历史建筑现状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历史建筑保护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历史建筑理论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方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主要研究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 1.4 论文创新点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德国历史木构建筑...半木结构领域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跨国相似木结构体系的比较第17-18页
    1.5 论文整体逻辑框架第18-19页
2 大木作结构——中国历史木构建筑第19-42页
    2.1 中国历史木构建筑特征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外形特征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结构特征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布局特征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艺术特征第21-23页
    2.2 建筑历史沿革:由简入繁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原始社会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夏、商、周、春秋时期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战国、秦、汉时期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两晋、南北朝、隋、唐时期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宋、辽、金时期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元、明、清时期第27-28页
    2.3 建筑结构第28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主体木构架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举架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屋顶结构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檐角角起翘和出翘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斗栱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装修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台基、台阶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墙体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9 屋顶瓦作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0 彩画第37页
    2.4 当今社会适应性分析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建筑建造适应性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使用功能适应性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环保节能适应性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安全消防适应性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社会现状与意识形态第39-40页
    2.5 小结第40-42页
3 半木结构——德国历史木构建筑第42-82页
    3.1 德国半木结构建筑特征第42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区域分布特征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形式与结构特征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艺术形象特征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从欧洲三种木材墙体结构看半木结构建筑第48-52页
    3.2 建筑历史沿革:纷繁统一第52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整体建筑形态与结构的发展第52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木连接结构节点...榫卯结构的发展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填充墙体结构的发展第67-68页
    3.3 建筑结构第68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墙面半木桁架第69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木连接结构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屋架结构第75-78页
    3.4 当今社会适应性分析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建筑建造适应性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使用功能适应性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环保节能适应性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安全消防适应性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社会现状与意识形态第79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79-82页
4 中国历史木构建筑的保护技术第82-93页
    4.1 保护与修复原则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文物保护工作和措施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历史建筑保护基本原则第82-83页
    4.2 勘测工作与修复方案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损毁情况的勘查与观测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设计方案的拟定第83页
    4.3 常规木结构修复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损裂预防与控制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防腐与防火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检查与维护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修理与加固第84-85页
    4.5 保护修复技术第85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支撑结构第85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围护结构第89-92页
    4.6 小结第92-93页
5 德国历史木构建筑保护技术第93-136页
    5.1 保护与修复原则第93页
    5.2 保护修复技术第93-13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地下室第94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地板层第104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基础第112-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半木结构主体桁架第121-13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荆条编织填充墙第130-13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屋顶框架修复第132-133页
    5.3 非结构性保护修复第133-13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保温隔热第133-13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木材化学保护第134-13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木材防腐的预防措施第135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135-136页
6 中德对比研究对象第136-176页
    6.1 对比研究对象的筛选第136-13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基本设想第13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筛选条件第136-13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筛选结果第137-138页
    6.2 中国:天津蓟州区武定街41号独乐寺观音阁第138-14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建筑信息第138-14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建筑尺寸第141-14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建筑结构第142-14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建筑用料第144-14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建筑整体分析总结第145页
    6.3 观音阁的保护修复第145-15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修复前期工程第145-15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修复工程第152-158页
    6.4 德国:奎德林堡旧城堡区Schlo?berg街11号第158-16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保护项目背景及简介第158-16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建筑信息第160-162页
    6.5 Schlo?berg街11号的保护修复第162-175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保护前期工作第162-169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保护修复工作第169-175页
    6.6 小结第175-176页
7 结论与展望第176-188页
    7.1 中德历史木构建筑对比第176-180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形式特征对比第176-177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结构对比第177-180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适应性总论第180页
    7.2 中德历史木构建筑保护技术对比第180-186页
    7.3 总论第186-187页
    7.4 展望与不足第187-188页
        7.4.1 研究展望第187页
        7.4.2 研究不足第187-188页
8 附录第188-201页
    8.1 中国历史木构建筑“材、分”制度第188-189页
    8.2 中国清式营造则例各构件权衡尺寸表第189-197页
    8.3 中国、德国和世界林业分布图第197-198页
    8.4 世界区域人均森林资源柱状图第198-199页
    8.5 世界地震带分布图第199-200页
    8.6 德国“半木结构之路”地图第200-201页
参考文献第201-203页
图录第203-206页
表录第206-207页
个人简历、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07-208页
致谢第208页

论文共20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低层钢结构住宅体系选型综合评价研究
下一篇:初祖庵大殿结构及抗震性能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