介休五岳庙建筑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研究对象 | 第8页 |
1.1.1 研究对象 | 第8页 |
1.1.2 研究对象选取原因 | 第8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8-9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3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4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5 易混淆概念辨析 | 第11-12页 |
1.6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1.7 未尽事宜 | 第12-13页 |
1.8 研究的组织框架 | 第13-16页 |
2 背景研究 | 第16-32页 |
2.1 岳庙文化背景 | 第17-24页 |
2.1.1 名词释义 | 第17-18页 |
2.1.2 五岳信仰的演变 | 第18-19页 |
2.1.3 五岳制度的形成 | 第19-20页 |
2.1.4 五岳信仰与礼制 | 第20-22页 |
2.1.5 五岳信仰与道教 | 第22-24页 |
2.2 岳庙建筑发展 | 第24-28页 |
2.2.1 岳庙建筑的演变 | 第24-25页 |
2.2.2 五大岳庙建筑简析 | 第25-27页 |
2.2.3 岳庙建筑的特点 | 第27-28页 |
2.3 介休五岳庙的历史沿革 | 第28-31页 |
2.3.1 文献记载 | 第28-30页 |
2.3.2 历史沿革 | 第30-3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3 介休五岳庙选址与现状 | 第32-54页 |
3.1 介休古城的背景 | 第32-38页 |
3.1.1 地理背景 | 第32页 |
3.1.2 历史背景 | 第32-33页 |
3.1.3 城市等级 | 第33-34页 |
3.1.4 空间格局 | 第34-38页 |
3.2 介休五岳庙的选址 | 第38-42页 |
3.2.1 岳庙与城市的关系 | 第38-40页 |
3.2.2 介休五岳庙的位置 | 第40-41页 |
3.2.3 五大岳庙选址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3 介休五岳庙的现状 | 第42-53页 |
3.3.1 管理与使用现状 | 第42-43页 |
3.3.2 周围环境现状 | 第43-46页 |
3.3.3 现存建筑现状 | 第46-52页 |
3.3.4 附属文物现状 | 第52-5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4 介休五岳庙建筑形制 | 第54-82页 |
4.1 整体布局 | 第54-56页 |
4.2 单体建筑形制 | 第56-73页 |
4.2.1 临街影壁、掖门、八字照壁 | 第56-58页 |
4.2.2 山门舞楼 | 第58-65页 |
4.2.3 献亭 | 第65-67页 |
4.2.4 配殿与耳房 | 第67-69页 |
4.2.5 正殿 | 第69-72页 |
4.2.6 寝殿 | 第72-73页 |
4.3 建筑特点分析 | 第73-81页 |
4.3.1 脊饰 | 第73-77页 |
4.3.2 琉璃 | 第77-8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5 空间格局与尺度 | 第82-96页 |
5.1 空间与布局 | 第82-86页 |
5.1.1 整体格局 | 第82-84页 |
5.1.2 特殊空间 | 第84-86页 |
5.2 空间感受 | 第86-89页 |
5.2.1 人视角与空间感受 | 第86-87页 |
5.2.2 介休五岳庙视角分析 | 第87-89页 |
5.3 建筑尺度分析 | 第89-94页 |
5.3.1 立面尺度 | 第89-92页 |
5.3.2 规模等级 | 第92-9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4-96页 |
6 建筑意味解析 | 第96-104页 |
6.1 影壁 | 第96-97页 |
6.2 山门舞楼 | 第97-101页 |
6.2.1 综述 | 第97-99页 |
6.2.2 山门舞楼 | 第99-101页 |
6.3 献亭 | 第101-103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7 结论 | 第104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0页 |
图录 | 第110-114页 |
表录 | 第114-116页 |
附录 | 第116-124页 |
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| 第1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