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企业工会因何成立并长期存在?--基于中国企业—劳动力匹配调查的实证研究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
1.1.1 经济发展减速致使劳资矛盾不断突出 | 第12页 |
1.1.2 劳动关系的市场化转型进一步深入 | 第12-13页 |
1.1.3 中国工人的意识状况和行动能力尚需增强 | 第13-14页 |
1.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| 第14-17页 |
1.2.1 问题提出 | 第14-17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7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17-20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2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1.4 研究难点与可能的创新点 | 第20-23页 |
1.4.1 研究难点 | 第20-21页 |
1.4.2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21-23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23-41页 |
2.1 核心概念界定 | 第23-25页 |
2.1.1 企业工会 | 第23-24页 |
2.1.2 市场失灵 | 第24页 |
2.1.3 组织失灵 | 第24-25页 |
2.2 工会基础理论梳理 | 第25-29页 |
2.2.1 西方工会理论发展阶段 | 第25-27页 |
2.2.2 西方工会理论的代表性流派与主张 | 第27-28页 |
2.2.3 关于中国工会的几个主流理论 | 第28-29页 |
2.3 不同国家工会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比较 | 第29-35页 |
2.3.1 美国工会的产生与发展 | 第29-30页 |
2.3.2 日本工会的产生与发展 | 第30-31页 |
2.3.3 俄罗斯工会的产生与发展 | 第31-33页 |
2.3.4 中国工会发展历史梳理 | 第33-35页 |
2.4 企业工会的作用研究 | 第35-39页 |
2.4.1 工会对企业的作用研究 | 第35-37页 |
2.4.2 工会对员工的作用研究 | 第37-38页 |
2.4.3 工会的其他作用研究 | 第38-39页 |
2.5 文献述评及研究假设 | 第39-41页 |
2.5.1 文献述评 | 第39-40页 |
2.5.2 研究假设 | 第40-41页 |
3 数据与特征性事实 | 第41-51页 |
3.1 数据说明 | 第41-42页 |
3.2 变量选取 | 第42-44页 |
3.2.1 中国企业工会产生原因研究的变量选取 | 第42-43页 |
3.2.2 中国企业工会作用研究的变量选取 | 第43-44页 |
3.3 特征性事实 | 第44-51页 |
3.3.1 总体描述性统计结果 | 第44-46页 |
3.3.2 企业和员工相关变量与工会的T检验结果 | 第46-48页 |
3.3.3 有无工会企业的特征比较 | 第48-51页 |
4 实证分析 | 第51-64页 |
4.1 模型设定 | 第51-52页 |
4.2 中国企业工会成立模型的回归分析 | 第52-55页 |
4.3 中国企业工会作用模型的回归分析 | 第55-60页 |
4.3.1 工会对企业作用的回归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3.2 工会对员工作用的回归分析 | 第56-60页 |
4.4 对实证分析结果的讨论 | 第60-64页 |
4.4.1 对中国企业工会成立模型实证结果的讨论 | 第60-61页 |
4.4.2 对中国企业工会作用模型实证结果的讨论 | 第61-64页 |
5 总结与展望 | 第64-68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64-65页 |
5.2 政策启示 | 第65-66页 |
5.2.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加强工会立法保护 | 第65页 |
5.2.2 减少政府行政干预,增强工会独立地位 | 第65-66页 |
5.2.3 立足本国现实国情,助推工会职能发挥 | 第66页 |
5.2.4 提高职工维权意识,提升职工参与能力 | 第66页 |
5.3 研究局限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5.3.1 研究局限 | 第66-67页 |
5.3.2 研究展望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| 第74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