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机的应用论文--信息处理(信息加工)论文--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

基于大气散射模型的雾天图像复原方法研究

致谢第7-8页
摘要第8-9页
ABSTRACT第9-10页
第一章 绪论第15-22页
    1.1 课题来源及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1.2 课题研究背景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图像去雾的研究现状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图像去雾存在的问题第20页
    1.3 本文研究内容及安排第20-22页
第二章 图像复原的基础理论第22-31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2页
    2.2 雾霾形成原理第22-23页
    2.3 大气散射模型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入射光衰减模型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环境光模型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雾天图像退化模型及特性第27-28页
    2.4 图像复原质量评价指标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传统图像质量评价指标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基于可见边梯度法的评价指标第29-30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0-31页
第三章 基于大气耗散函数的雾天图像复原第31-48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1-32页
    3.2 基于大气耗散函数的去雾方法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去雾模型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基于中值滤波的快速去雾算法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基于大气耗散函数方法的不足第34-35页
    3.3 改进的雾天图像复原方法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环境光的求解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高精度大气耗散函数的求解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复原图像的求解第40页
    3.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0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主观评价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客观评价第45-47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7-48页
第四章 基于暗原色先验的快速去雾算法第48-65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8-49页
    4.2 暗原色先验算法原理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暗原色先验去雾模型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暗原色先验理论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图像复原算法流程第50-51页
    4.3 对算法的改进第51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透射率的快速求解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暗原色失效区域的恢复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图像灰度的自适应调节第58-60页
    4.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满足暗原色雾化图像的去雾比较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不满足暗原色雾化图像的去雾比较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本文算法的综合处理结果比较第62-64页
    4.5 本章总结第64-65页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5-67页
    5.1 总结第65-66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66-67页
参考文献第67-71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71-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HOG和粒子滤波的行人检测与跟踪
下一篇: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图像三维重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