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5页 |
1.1 引言 | 第10-11页 |
1.2 光催化制氢技术 | 第11-16页 |
1.2.1 光催化制氢原理 | 第11-12页 |
1.2.2 光催化制氢的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3 等离子光催化复合材料 | 第16-17页 |
1.3.1 等离子光催化简介 | 第17页 |
1.3.2 等离子光催化基本机理 | 第17页 |
1.4 等离子光催化复合材料现状 | 第17-23页 |
1.4.1 与金属Ag、Cu复合的等离子光催化复合材料 | 第18-20页 |
1.4.2 与贵金属Au复合的等离子光催化复合材料 | 第20-23页 |
1.5 等离子光催化复合材料研究问题 | 第23页 |
1.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| 第23-25页 |
1.6.1 研究意义 | 第23-24页 |
1.6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NanoAu-g-C3N4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| 第25-42页 |
2.1 引言 | 第25-26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6-28页 |
2.2.1 实验试剂 | 第26页 |
2.2.2 实验仪器 | 第26-27页 |
2.2.3 实验步骤 | 第27页 |
2.2.4 材料的表征 | 第27页 |
2.2.5 光电化学测试 | 第27-28页 |
2.2.6 光催化活性测试 | 第28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8-40页 |
2.3.1 X-射线衍射表征 | 第28-29页 |
2.3.2 场发射扫描电镜表征 | 第29-30页 |
2.3.3 高倍透射电镜、扫描透射电镜及EDS能谱表征 | 第30-32页 |
2.3.4 X射线电子能谱表征 | 第32页 |
2.3.5 紫外可见漫反射表征 | 第32-33页 |
2.3.6 BET比表面积表征 | 第33-34页 |
2.3.7 荧光光谱表征 | 第34-35页 |
2.3.8 光电流表征 | 第35-36页 |
2.3.9 电化学阻抗谱(EIS)表征 | 第36页 |
2.3.10 红外谱图表征 | 第36-37页 |
2.3.11 光催化制氢性能研究 | 第37-40页 |
2.3.12 可能的光催化制氢机理研究 | 第4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三章 NanoAu/SrTiO3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| 第42-59页 |
3.1 引言 | 第42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42-44页 |
3.2.1 实验试剂 | 第42-43页 |
3.2.2 实验仪器 | 第43页 |
3.2.3 材料的合成 | 第43页 |
3.2.4 材料的表征 | 第43-44页 |
3.2.5 光电测试 | 第44页 |
3.2.6 光催化产氢反应 | 第44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4-58页 |
3.3.1 材料的结晶行为 | 第44-46页 |
3.3.2 场发射FE-SEM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3.3 TEM分析 | 第47-48页 |
3.3.4 XPS分析 | 第48-49页 |
3.3.5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 | 第49-50页 |
3.3.6 荧光光谱分析 | 第50页 |
3.3.7 光电流分析 | 第50-51页 |
3.3.8 光催化制氢性能测试 | 第51-56页 |
3.3.9 可能的光催化制氢机理 | 第56-5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四章 NanoAu-MnxCd1-xS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| 第59-77页 |
4.1 引言 | 第59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59-61页 |
4.2.1 实验试剂和仪器 | 第59-60页 |
4.2.2 材料的合成 | 第60-61页 |
4.2.3 材料的表征 | 第61页 |
4.2.4 光催化活性测试 | 第61页 |
4.2.5 光电化学测试 | 第61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1-76页 |
4.3.1 XRD分析 | 第61-63页 |
4.3.2 FE-SEM、TEM和STEM-EDS分析 | 第63-66页 |
4.3.3 XPS分析 | 第66-68页 |
4.3.4 UV-vis漫反射分析 | 第68页 |
4.3.5 光电流分析 | 第68-70页 |
4.3.6 光催化产氢性能探究 | 第70-73页 |
4.3.7 电化学能带测试 | 第73-75页 |
4.3.8 光催化产氢机理 | 第75-7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9页 |
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| 第89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