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9-12页 |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2-16页 |
| 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| 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1.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| 第16-18页 |
| 1.3.1 研究的内容 | 第16-17页 |
| 1.3.2 研究的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| 第18-24页 |
| 2.1 相关概念 | 第18-21页 |
| 2.1.1 新媒体 | 第18页 |
| 2.1.2 新媒体时代 | 第18-19页 |
| 2.1.3 政府形象 | 第19-20页 |
| 2.1.4 政府形象塑造 | 第20-21页 |
| 2.2 相关理论依据 | 第21-24页 |
| 2.2.1 形象修复理论 | 第21页 |
| 2.2.2 政府信任理论 | 第21-22页 |
| 2.2.3 双向对称理论 | 第22-24页 |
| 第3章 新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形象塑造 | 第24-29页 |
| 3.1 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塑造面临的机遇 | 第24-26页 |
| 3.1.1 有利于塑造公开民主的政府形象 | 第24页 |
| 3.1.2 有利于塑造快捷高效的政府形象 | 第24-25页 |
| 3.1.3 有利于塑造亲民为民的政府形象 | 第25页 |
| 3.1.4 有利于塑造廉洁法治的政府形象 | 第25-26页 |
| 3.2 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塑造面临的挑战 | 第26-29页 |
| 3.2.1 信息的海量化和混乱挑战政府的公信力 | 第26页 |
| 3.2.2 政务服务方式的智能化挑战政府的网络安全治理能力 | 第26-27页 |
| 3.2.3 政民互动平台的社会化挑战政府的公众回应力 | 第27页 |
| 3.2.4 公信力的缺失导致政府跌入“塔西佗陷阱” | 第27-29页 |
| 第4章 泸州市政府形象塑造的现状 | 第29-33页 |
| 4.1 泸州市政府形象塑造现状 | 第29-30页 |
| 4.2 新媒体时代泸州市政府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3页 |
| 4.2.1 政务效能有待提升 | 第30-31页 |
| 4.2.2 新媒体运用能力不足 | 第31-33页 |
| 4.2.3 突发危机应急能力低下 | 第33页 |
| 第5章 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塑造的策略创新 | 第33-43页 |
| 5.1 提升政务服务,塑造良好政府形象 | 第33-36页 |
| 5.1.1 推进信息公开,打造民主政府形象 | 第34页 |
| 5.1.2 改变执政理念,打造服务政府形象 | 第34-35页 |
| 5.1.3 提升行政效率,打造高效政府形象 | 第35-36页 |
| 5.1.4 开拓智能政务,打造智慧政府形象 | 第36页 |
| 5.2 积极利用媒体,深化政府形象传播 | 第36-40页 |
| 5.2.1 推动政务新媒体平台的融合发展 | 第37页 |
| 5.2.2 着力加强领导干部媒介素养 | 第37-38页 |
| 5.2.3 加强与媒体的良性互动 | 第38页 |
| 5.2.4 畅通政府新媒体互动机制 | 第38-39页 |
| 5.2.5 提供民众关心的政务信息 | 第39-40页 |
| 5.3 提高应急能力,积极维护政府形象 | 第40-43页 |
| 5.3.1 高度重视网络危机处理 | 第40-41页 |
| 5.3.2 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| 第41页 |
| 5.3.3 提高地方政府危机处理能力 | 第41-43页 |
| 结论 | 第43-44页 |
| 致谢 | 第44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