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表索引 | 第1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8-11页 |
·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8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8-11页 |
·国外研究状况分析 | 第8-9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现状和存在问题 | 第11-19页 |
·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的历史变迁 | 第11-13页 |
·利率转轨时期的统一定价(1949-1986) | 第11页 |
·利率转轨时期的区间浮动定价(1987-2003) | 第11-12页 |
·利率市场化初期的自主定价(2004年至今) | 第12-13页 |
·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常用的贷款定价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经验法 | 第13页 |
·加权浮动系数法 | 第13-14页 |
·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| 第14-16页 |
·未综合考虑成本与收益 | 第15页 |
·价格错配形成诸多隐性风险 | 第15页 |
·风险制约与弥补机制缺位 | 第15页 |
·风险覆盖和抵御能力较弱 | 第15-16页 |
·目前探讨更全面精细化的贷款定价体系时机已初步成熟 | 第16-17页 |
·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 | 第16页 |
·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》的实施 | 第16页 |
·商业银行的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| 第16-17页 |
·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存在的其他问题 | 第17-19页 |
·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受政府宏观政策干预较为严重 | 第17-18页 |
·在危机来临时我国商业银行往往更加关注政治任务 | 第18-19页 |
第三章 多因素条件下贷款精细化定价体系探析 | 第19-38页 |
·RAROC——风险与定价之间的桥梁 | 第19-21页 |
·RAROC简介 | 第19-20页 |
·RAROC计算公式 | 第20页 |
·用RAROC进行贷款定价 | 第20-21页 |
·贷款资金成本核算——内部资金定价 | 第21-29页 |
·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 | 第21-23页 |
·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转移定价方法 | 第23-26页 |
·以市场为基础的转移定价方法——边际成本法 | 第26-29页 |
·非利息成本核算 | 第29-30页 |
·非利息成本范围界定 | 第29-30页 |
·预期损失率的量化 | 第30-32页 |
·违约概率(PD) | 第30-31页 |
·违约损失率(LGD) | 第31-32页 |
·最低净收益的确定 | 第32-34页 |
·经济资本 | 第32-33页 |
·风险暴露(EAD) | 第33-34页 |
·目标RAROC | 第34页 |
·贷款定价的重要因素——银客关系 | 第34-36页 |
·银行与客户的合作关系 | 第34-35页 |
·贷款综合收益 | 第35-36页 |
·银客关系在贷款定价中的应用 | 第36页 |
·其他贷款定价因素——市场竞争与企业战略选择 | 第36-37页 |
·多因素的贷款定价体系与西方发达其它定价模型的比较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多因素条件下贷款定价模型的实例 | 第38-45页 |
·按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通用的贷款定价方法 | 第38-39页 |
·采用RAROC进行贷款定价 | 第39-41页 |
·贷款的资金成本 | 第39页 |
·贷款的费用成本 | 第39-40页 |
·贷款的预期损失率 | 第40页 |
·贷款的经济资本 | 第40-41页 |
·目标RAROC | 第41页 |
·RAROC模型下的贷款利率 | 第41页 |
·考虑其他因素后对贷款定价进行调整 | 第41-42页 |
·多因素的贷款定价模型与我国目前常用的定价模型对比分析 | 第42-45页 |
·RAROC定价与现行定价比较分析 | 第42-44页 |
·考虑其他因素调整前后对比分析 | 第44页 |
·多因素条件的贷款定价模型的不足之处 | 第44-45页 |
第五章 我国推行多因素的贷款精细化定价模型的建议 | 第45-49页 |
·目前推广多因素的贷款精细化定价模型制约因素 | 第45页 |
·我国金融市场目前尚难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权威性的基准利率 | 第45页 |
·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信息系统(MIS)尚不完善,仍需进一步提升 | 第45页 |
·应用多因素条件下的贷款定价模型建议 | 第45-49页 |
·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,建立和完善内部评级系统 | 第46-47页 |
·建立精确、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 | 第47页 |
·加快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| 第47-48页 |
·加强经济资本管理,促进贷款定价体系不断完善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