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诉讼法论文--民事诉讼法论文

论民事诉讼中的拟制自认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0页
引言第10-12页
一、 拟制自认的基本内容第12-22页
 (一) 拟制自认制度的内涵第12-16页
  1. 自认的涵义第12-14页
  2. 拟制自认的涵义第14页
  3. 拟制自认的类型第14-16页
 (二) 拟制自认的成立要素第16-19页
  1. 时间要素第16-17页
  2. 主体要素第17页
  3. 对象要素第17-19页
 (三) 拟制自认的效力第19-22页
  1. 对当事人的效力第19-20页
  2. 对受诉法院的效力第20-22页
二、 拟制自认制度的理论基础第22-28页
 (一) 拟制自认与辩论主义第22-24页
  1. 辩论主义的基本理论第22-23页
  2. 辩论主义与拟制自认的关系第23-24页
 (二) 拟制自认与当事人真实义务第24-26页
  1. 当事人真实义务的基本理论第24-25页
  2. 当事人真实义务与拟制自认的关系第25-26页
 (三) 拟制自认与当事人的诉讼促进义务第26-28页
  1. 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的基本理论第26-27页
  2. 当事人的诉讼促进义务与拟制自认的关系第27-28页
三、 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与实践中的拟制自认第28-34页
 (一) 立法上的缺陷第28-29页
  1. 拟制自认的时间要素与对象要素未确定第28-29页
  2. 法官的阐明权缺乏明确的指导与规范第29页
 (二) 司法实践中的混乱适用第29-34页
  1. 拟制自认的辨别标准不一第29-31页
  2. 当事人随意追复第31-34页
四、 我国拟制自认制度的改革建议第34-40页
 (一) 规范拟制自认的形式第34-35页
 (二) 完善法官阐明制度第35-37页
  1. 法官阐明权的定位第35-36页
  2. 法官进行阐明的界限第36-37页
 (三) 限制随意追复第37-40页
  1. 限制当事人随意追复的措施第37页
  2. 拟制自认当事人追复的条件第37-40页
结语第40-42页
参考文献第42-44页
致谢第44-45页

论文共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诉讼上的抵销研究
下一篇:论民事诉讼中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