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件 | 第3-4页 |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1 植被对气候的响应研究进展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外森林蒸散耗水研究进展 | 第12-15页 |
1.2.2.1 传统蒸散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2.2.2 遥感蒸散模型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2 资料与方法 | 第18-32页 |
2.1 基础数据收集与处理 | 第18-19页 |
2.1.1 遥感数据的选取及预处理 | 第18-19页 |
2.1.1.1 归一化植被指数 | 第18页 |
2.1.1.2 Lantsat5 TM数据 | 第18页 |
2.1.1.3 MODIS叶面积指数数据 | 第18页 |
2.1.1.4 土地利用数据遥感解译 | 第18-19页 |
2.1.2 气象资料 | 第19页 |
2.1.3 其他资料 | 第19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19-28页 |
2.2.1 气候变化背景分析 | 第19-21页 |
2.2.1.1 相对湿润度指数 | 第19-20页 |
2.2.1.2 最大连续无雨日 | 第20-21页 |
2.2.1.3 其他数理统计方法 | 第21页 |
2.2.2 植被指数动态监测 | 第21页 |
2.2.2.1 年际NDVI坡度分析 | 第21页 |
2.2.2.2 年内LAI季相变化分析 | 第21页 |
2.2.3 SEBAL模型区域蒸散发测定方法 | 第21-25页 |
2.2.3.1 模型介绍 | 第21-22页 |
2.2.3.2 模型的参数要求 | 第22-25页 |
2.2.4 FAO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.植物系数法 | 第25-28页 |
2.2.4.1 改进的FAO56 Penman-Monteith公式 | 第25-26页 |
2.2.4.2 改进的植物系数和耗水量计算方法 | 第26-28页 |
2.3 野外实验 | 第28-29页 |
2.3.1 蒸渗仪 | 第28页 |
2.3.2 简易蒸发测定实验 | 第28-29页 |
2.3.2.1 水面蒸发实验 | 第28-29页 |
2.3.2.2 土壤蒸发实验 | 第29页 |
2.4 技术路线 | 第29-32页 |
3 研究区概况 | 第32-36页 |
3.1 自然环境概况 | 第32-34页 |
3.1.1 地理位置 | 第32页 |
3.1.2 地形地貌 | 第32-33页 |
3.1.3 气候水文 | 第33页 |
3.1.4 土壤植被 | 第33-34页 |
3.2 社会经济情况 | 第34页 |
3.3 实验小流域概况 | 第34-36页 |
3.3.1 半城子流域概况 | 第34页 |
3.3.2 红门川流域概况 | 第34-36页 |
4 潮白河流域气候变化背景及干旱特征 | 第36-46页 |
4.1 气候变化背景 | 第36-40页 |
4.1.1 主要气候因子年际变化趋势 | 第36-38页 |
4.1.1.1 温度年际变化趋势 | 第36页 |
4.1.1.2 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 | 第36-37页 |
4.1.1.3 潜在蒸散发量年际变化趋势 | 第37-38页 |
4.1.2 主要气象因子年内变化过程 | 第38-40页 |
4.2 气象干旱特征 | 第40-46页 |
4.2.1 年度干旱的时空演变 | 第40-41页 |
4.2.1.1 年度干旱等级统计 | 第40页 |
4.2.1.2 M指数年际变化规律 | 第40-41页 |
4.2.2 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| 第41-46页 |
4.2.2.1 季节M指数时空变化趋势 | 第41-42页 |
4.2.2.2 季节性干旱发生频次空间特征 | 第42-43页 |
4.2.2.3 季节性干旱发生频次时间特征 | 第43-46页 |
5 潮白河流域的植被时空格局变化 | 第46-50页 |
5.1 植被NDVI时空变化趋势 | 第46-48页 |
5.1.1 NDVI时间变化趋势 | 第46-47页 |
5.1.2 NDVI空间变化特征 | 第47-48页 |
5.2 森林植被LAI的年内季相变化规律 | 第48-50页 |
5.2.1 LAI时间变化规律 | 第48-49页 |
5.2.2 LAI空间变化特征 | 第49-50页 |
6 潮白河流域森林植被蒸散耗水规律 | 第50-58页 |
6.1 SEBAL模型反演森林植被蒸散发 | 第50-53页 |
6.1.1 森林植被蒸散发量的时空分布 | 第50-52页 |
6.1.2 ET反演结果验证分析 | 第52-53页 |
6.2 森林植被耗水量估算 | 第53-58页 |
6.2.1 植物系数 | 第53-54页 |
6.2.2 植被耗水量 | 第54-58页 |
6.2.2.1 典型日生态耗水量计算 | 第54页 |
6.2.2.2 全年生态耗水量计算 | 第54-55页 |
6.2.2.3 植被耗水量实验验证 | 第55-58页 |
7 潮白河流域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| 第58-66页 |
7.1 气候变化对植被NDVI指数的影响 | 第58-62页 |
7.1.1 气候因子与NDVI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8-59页 |
7.1.1.1 温度与NDVI相关性 | 第58-59页 |
7.1.1.2 降水与NDVI相关性 | 第59页 |
7.1.2 M指数与NDVI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9-62页 |
7.1.2.1 年度干旱对植被生长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7.1.2.2 季节性干旱对植被生长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7.1.2.3 干旱等级对植被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7.2 气候变化对森林植被蒸散蒸腾的影响 | 第62-66页 |
7.2.1 森林植被蒸散的驱动因子分析 | 第62-64页 |
7.2.1.1 自然因素 | 第62页 |
7.2.1.2 LAI与ETo的关系 | 第62-64页 |
7.2.2 降水量与森林植被蒸散蒸腾的盈亏分析 | 第64-66页 |
8 结论与展望 | 第66-70页 |
8.1 主要结论 | 第66-67页 |
8.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| 第67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6页 |
个人简介 | 第76-78页 |
导师简介 | 第78-80页 |
获得成果目录 | 第80-82页 |
致谢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