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英文缩略表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28页 |
1.1 转化受体系统 | 第14-17页 |
1.1.1 原生质体受体系统 | 第15页 |
1.1.2 悬浮培养物受体系统 | 第15页 |
1.1.3 种质系统 | 第15-16页 |
1.1.4 幼胚受体系统 | 第16页 |
1.1.5 胚性愈伤组织受体系统 | 第16-17页 |
1.2 影响玉米愈伤组织形成的因素 | 第17-22页 |
1.2.1 基因型 | 第17页 |
1.2.2 不同的外植体 | 第17-18页 |
1.2.3 培养基成分 | 第18-22页 |
1.2.3.1 基本培养基 | 第18-19页 |
1.2.3.2 无机成分 | 第19页 |
1.2.3.3 有机成分 | 第19页 |
1.2.3.4 植物激素 | 第19-22页 |
1.3 器官发生与体细胞胚胎发生 | 第22-23页 |
1.3.1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| 第22页 |
1.3.2 器官发生 | 第22-23页 |
1.3.3 体细胞胚胎发生 | 第23页 |
1.3.4 器官发生苗与体细胞胚胎发生苗的区别 | 第23页 |
1.4 胚性发生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| 第23-26页 |
1.4.1 Leafy Cotyledon (LEC)基因 | 第24-25页 |
1.4.2 WUSCHEL (WUS)基因 | 第25页 |
1.4.3 SERK 基因 | 第25-26页 |
1.5 驱动蛋白重链蛋白 KHCP 研究进展 | 第26页 |
1.6 酪氨酸磷酸化蛋白 TypA 研究进展 | 第26-27页 |
1.7 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27-28页 |
第二章 ZmKHCP 和 ZmTypA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28-43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8-29页 |
2.1.1 载体和菌株 | 第28-29页 |
2.2 实验试剂 | 第29-30页 |
2.2.1 药品 | 第29页 |
2.2.2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| 第29-30页 |
2.3 实验仪器 | 第30页 |
2.4 实验方法 | 第30-38页 |
2.4.1 引物设计 | 第30页 |
2.4.2 PCR 反应 | 第30-31页 |
2.4.3 目的片段的回收、连接 | 第31-32页 |
2.4.4 大肠杆菌 Top10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(氯化钙法) | 第32-33页 |
2.4.5 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| 第33页 |
2.4.6 质粒 DNA 的提取 | 第33-34页 |
2.4.7 重组质粒的 PCR 鉴定 | 第34页 |
2.4.8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| 第34-35页 |
2.4.9 测序 | 第35页 |
2.4.10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| 第35-38页 |
2.4.10.1 目的片段的酶切、回收 | 第37-38页 |
2.4.10.2 重组质粒的 DNA 片段的连接 | 第38页 |
2.5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1页 |
2.5.1 基因的克隆 | 第38-39页 |
2.5.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39-41页 |
2.5.2.1 pCAMBIA3301-35S-Term 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39-40页 |
2.5.2.2 植物表达载体 pCAMBIA3301-35S: ZmKHCP-Term和 pCAMBIA3301-35S:ZmTypA-Term 的构建 | 第40-41页 |
2.6 小结与讨论 | 第41-43页 |
2.6.1 小结 | 第41页 |
2.6.2 讨论 | 第41-43页 |
第三章 拟南芥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研究 | 第43-55页 |
3.1 实验材料 | 第43页 |
3.1.1 载体和菌株 | 第43页 |
3.1.2 植物材料 | 第43页 |
3.2 实验试剂 | 第43-44页 |
3.2.1 药品 | 第43-44页 |
3.2.2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| 第44页 |
3.3 实验仪器 | 第44-45页 |
3.4 实验方法 | 第45-49页 |
3.4.1 农杆菌 EHA10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45页 |
3.4.2 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| 第45-46页 |
3.4.3 重组质粒的鉴定 | 第46页 |
3.4.4 农杆菌的培养 | 第46页 |
3.4.5 拟南芥的培养 | 第46页 |
3.4.6 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 | 第46-47页 |
3.4.7 CTAB 法提取拟南芥叶片 DNA | 第47页 |
3.4.8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及抗性植株的 PCR 检测 | 第47-48页 |
3.4.9 野生型拟南芥愈伤组织的诱导 | 第48页 |
3.4.10 转基因拟南芥诱导愈伤组织 | 第48-49页 |
3.5 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3页 |
3.5.1 T1代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| 第49-50页 |
3.5.2 T2代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| 第50页 |
3.5.3 野生型拟南芥愈伤组织的诱导 | 第50-51页 |
3.5.4 转基因拟南芥诱导愈伤组织 | 第51-53页 |
3.6 小结与讨论 | 第53-55页 |
3.6.1 小结 | 第53-54页 |
3.6.2 讨论 | 第54-55页 |
第四章 ZmKHCP 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分析 | 第55-69页 |
4.1 实验材料 | 第55页 |
4.2 实验试剂 | 第55-56页 |
4.2.1 药品 | 第55-56页 |
4.2.2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| 第56页 |
4.3 实验仪器 | 第56页 |
4.4 实验方法 | 第56-60页 |
4.4.1 启动子 pKHCP 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56-59页 |
4.4.1.1 引物设计 | 第56-57页 |
4.4.1.2 PCR 反应 | 第57页 |
4.4.1.3 测序 | 第57页 |
4.4.1.4 序列分析 | 第57页 |
4.4.1.5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| 第57-58页 |
4.4.1.6 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 | 第58页 |
4.4.1.7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及鉴定 | 第58页 |
4.4.1.8 GUS 组织化学染色 | 第58-59页 |
4.4.2 启动子 pKHCP 片段缺失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59-60页 |
4.4.2.1 引物设计 | 第59页 |
4.4.2.2 PCR 反应 | 第59页 |
4.4.2.3 测序 | 第59-60页 |
4.4.2.4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| 第60页 |
4.5 结果与分析 | 第60-67页 |
4.5.1 启动子 pKHCP 的克隆 | 第60-61页 |
4.5.2 ZmKHCP 基因启动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61-64页 |
4.5.2.1 TSS 的分析预测 | 第61页 |
4.5.2.2 核心启动子元件的分析预测 | 第61-62页 |
4.5.2.3 重要顺式作用元件的分析预测 | 第62-64页 |
4.5.3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| 第64页 |
4.5.4 转基因植株的 PCR 鉴定 | 第64-65页 |
4.5.5 转基因植株的 GUS 组织化学染色 | 第65-66页 |
4.5.6 缺失启动子片段的克隆 | 第66页 |
4.5.7 缺失启动子的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| 第66-67页 |
4.6 小结与讨论 | 第67-69页 |
4.6.1 小结 | 第67-68页 |
4.6.2 讨论 | 第68-69页 |
第五章 拟南芥突变体的研究 | 第69-78页 |
5.1 实验材料 | 第69页 |
5.1.1 植物材料 | 第69页 |
5.1.2 载体 | 第69页 |
5.2 实验试剂 | 第69-70页 |
5.2.1 药品 | 第69-70页 |
5.2.2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| 第70页 |
5.3 实验仪器 | 第70页 |
5.4 实验方法 | 第70-72页 |
5.4.1 拟南芥 T-DNA 插入纯合突变体的 PCR 鉴定 | 第70-71页 |
5.4.2 拟南芥突变体表型性状的观测 | 第71-72页 |
5.4.3 拟南芥突变体诱导愈伤组织 | 第72页 |
5.5 结果与分析 | 第72-76页 |
5.5.1 拟南芥 T-DNA 插入纯合突变体的 PCR 鉴定 | 第72页 |
5.5.2 拟南芥突变体表型性状的观测 | 第72-75页 |
5.5.2.1 AtKHCP 突变体表型性状的生物统计学分析 | 第72-73页 |
5.5.2.2 AtTypA 突变体表型性状的生物统计学分析 | 第73-75页 |
5.5.3 拟南芥纯合突变体愈伤组织的诱导 | 第75-76页 |
5.5.3.1 拟南芥 AtKHCP 突变体愈伤组织的诱导 | 第75页 |
5.5.3.2 拟南芥 AtTypA 突变体愈伤组织的诱导 | 第75-76页 |
5.6 小结与讨论 | 第76-78页 |
5.6.1 小结 | 第76-77页 |
5.6.2 讨论 | 第77-78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9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90-91页 |
致谢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