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AST核辐射监测与辐射防护体系的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引言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4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| 第14-17页 |
第2章 聚变核辐射源 | 第17-25页 |
2.1 聚变辐射源项 | 第17-19页 |
2.1.1 中子能量分类 | 第18页 |
2.1.2 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| 第18-19页 |
2.2 伽马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| 第19-22页 |
2.2.1 光电效应 | 第20页 |
2.2.2 康普顿效应 | 第20-21页 |
2.2.3 电子对效应 | 第21-22页 |
2.3 核辐射 | 第22-23页 |
2.3.1 天然本底照射 | 第22-23页 |
2.3.2 人工辐射 | 第23页 |
2.4 核辐射常用的表示量及单位 | 第23-2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核辐射监测系统 | 第25-34页 |
3.1 在线辐射监测系统 | 第25-29页 |
3.2 场所累积剂量监测系统 | 第29页 |
3.3 个人剂量监测系统 | 第29-31页 |
3.4 EAST停机后剂量率监测 | 第31-33页 |
3.4.1 EAST停机后Y辐射剂量监测 | 第31-32页 |
3.4.2 EAST停机后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 | 第32-3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4章 辐射监测结果 | 第34-49页 |
4.1 在线监测数据分析 | 第34-39页 |
4.2 场所累积剂量监测系统数据分析 | 第39-42页 |
4.3 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4 EAST停机后γ辐射剂量监测数据分析 | 第43-46页 |
4.5 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数据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5章 辐射防护体系 | 第49-57页 |
5.1 辐射防护分类管理 | 第50-54页 |
5.1.1 控制区 | 第51-52页 |
5.1.2 监督区 | 第52页 |
5.1.3 豁免区 | 第52-53页 |
5.1.4 装置运行人员、长期实验人员 | 第53页 |
5.1.5 实习、做实验的学生 | 第53页 |
5.1.6 参观、交流人员 | 第53-54页 |
5.2 个人剂量监测与管理 | 第54页 |
5.3 辐射安全宣传与培训 | 第54-55页 |
5.4 辐射防护管理制度 | 第5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7-60页 |
6.1 总结 | 第57-58页 |
6.2 工作展望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