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英文缩写词 | 第13-1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综述 | 第16-27页 |
2.1 门静脉系统解剖特点 | 第16-17页 |
2.2 病理生理和病理 | 第17-18页 |
2.2.1 病理生理改变 | 第17页 |
2.2.2 病理变化 | 第17-18页 |
2.3 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学 | 第18页 |
2.4 门静脉血栓形成机制 | 第18-22页 |
2.4.1 腹腔内局部炎症 | 第19页 |
2.4.2 腹部手术与创伤(门静脉系统损伤) | 第19-20页 |
2.4.3 恶性肿瘤相关的门静脉血栓 | 第20页 |
2.4.4 肝硬化门脉高压 | 第20-21页 |
2.4.5 血液高凝状态 | 第21-22页 |
2.4.6 先天性门静脉畸形 | 第22页 |
2.4.7 其他 | 第22页 |
2.5 门静脉血栓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| 第22-23页 |
2.6 诊断 | 第23-24页 |
2.7 治疗及预后 | 第24-27页 |
2.7.1 急性门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 | 第24页 |
2.7.2 慢性门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 | 第24-25页 |
2.7.3 抗凝疗程 | 第25页 |
2.7.4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抗凝治疗 | 第25页 |
2.7.5 其他治疗方法 | 第25页 |
2.7.6 预后 | 第25-27页 |
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| 第27-30页 |
3.1 研究对象 | 第27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27-28页 |
3.2.1 腹部 B 超检查 | 第27页 |
3.2.2 腹部 CT 检查 | 第27-28页 |
3.2.3 诊断标准 | 第28页 |
3.2.4 肝功能分级标准(Child-Pugh 分级) | 第28页 |
3.3 统计学处理 | 第28-30页 |
第4章 结果 | 第30-41页 |
4.1 一般资料分析 | 第30页 |
4.2 血栓组与对照组的病因学比较 | 第30-31页 |
4.3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发生部位的分析 | 第31-32页 |
4.4 血栓组与对照组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比较 | 第32-33页 |
4.5 血栓组与对照组肝功能评分比较 | 第33页 |
4.6 血栓组与对照组影像学指标的比较 | 第33-34页 |
4.7 肝硬化合并 PVT 形成的高危因素分析 | 第34页 |
4.8 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 | 第34-35页 |
4.9 绘制 MPV、FBG 受试者工作曲线,计算曲线下面积 | 第35-39页 |
4.10 血栓组与对照组并发症比较 | 第39-41页 |
4.10.1 上消化道出血、自发性腹膜炎、慢性肝衰竭情况比较 | 第39页 |
4.10.2 腹水情况比较 | 第39-40页 |
4.10.3 肝性脑病情况比较 | 第40-41页 |
第5章 讨论 | 第41-45页 |
5.1 肝硬化 PVT 形成的临床特点 | 第41-42页 |
5.2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| 第42-44页 |
5.3 两组并发症比较分析 | 第44-45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5页 |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