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| 第8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2 问题提出 | 第9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结构及研究方法 | 第12-16页 |
1.3.1 研究结构 | 第12-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| 第16-26页 |
2.1 理论基础 | 第16-19页 |
2.1.1 经济增长理论 | 第16-18页 |
2.1.2 二元经济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9-23页 |
2.2.1 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 | 第19页 |
2.2.2 制度或城市偏向政策 | 第19-20页 |
2.2.3 制度以外的因素 | 第20页 |
2.2.4 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 | 第20-22页 |
2.2.5 近几年国内研究热点 | 第22-23页 |
2.3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23-26页 |
2.3.1 收入差距是否影响经济增长 | 第23-24页 |
2.3.2 经济增长中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城乡收入差距演变逻辑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| 第26-38页 |
3.1 模型基本假设 | 第26页 |
3.2 经济主体行为 | 第26-27页 |
3.2.1 农村剩余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特征 | 第26-27页 |
3.2.2 政府的经济行为特征 | 第27页 |
3.2.3 城市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特征 | 第27页 |
3.3 城镇化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一般逻辑 | 第27-28页 |
3.4 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、城镇化发展与制度关系 | 第28-30页 |
3.5 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 | 第30-32页 |
3.6 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传动机制 | 第32-38页 |
3.6.1 城乡收入差距与消费变动关系 | 第33-34页 |
3.6.2 城乡收入差距与投资变动关系 | 第34-35页 |
3.6.3 城乡收入差距与FDI变动关系 | 第35-38页 |
第4章 城乡收入差距演变检验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 | 第38-54页 |
4.1 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现实考察 | 第38-39页 |
4.1.1 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增长变动 | 第38-39页 |
4.1.2 直辖以来重庆市城乡收入变动 | 第39页 |
4.2 直辖以来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度量及演变分析 | 第39-44页 |
4.2.1 度量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数性质 | 第39-40页 |
4.2.2 几种典型指数的比较与评价 | 第40页 |
4.2.3 城乡收入差距的测算及其分解结果 | 第40-41页 |
4.2.4 直辖以来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变动 | 第41-42页 |
4.2.5 泰尔T指数的区域差异及分解结果 | 第42-44页 |
4.3 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演变的计量检验 | 第44-52页 |
4.3.1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| 第44页 |
4.3.2 计量模型及其估计 | 第44-45页 |
4.3.3 模型估计 | 第45-47页 |
4.3.4 模型检验 | 第47-49页 |
4.3.5 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及稳定性检验 | 第49-50页 |
4.3.6 结果与讨论 | 第50-52页 |
4.4 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 | 第52-54页 |
4.4.1 城乡收入差距与消费关系计量分析 | 第52页 |
4.4.2 城乡收入差距与投资关系计量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4.3 城乡收入差距与FDI关系计量分析 | 第53-54页 |
第5章 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时序特征与空间效应 | 第54-70页 |
5.1 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动态线性估计 | 第54-59页 |
5.1.1 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| 第54页 |
5.1.2 数据的初步分析 | 第54-56页 |
5.1.3 双变量协整检验 | 第56页 |
5.1.4 格兰杰因果检验 | 第56-57页 |
5.1.5 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及稳定性检验 | 第57-58页 |
5.1.6 模型估计结果及其误差 | 第58-59页 |
5.2 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效应 | 第59-70页 |
5.2.1 城乡收入差距与要素集聚 | 第59-63页 |
5.2.2 集聚的外部性与空间锁定来源 | 第63-65页 |
5.2.3 经济增长空间相关性 | 第65-70页 |
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思考 | 第70-74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70-72页 |
6.2 对策思考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致谢 | 第78-80页 |
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