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中国哲学论文--先秦哲学(~前220年)论文--儒家论文--荀子(荀况,公元前313~前238年)论文

乾嘉学派与荀子思想关系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绪论第10-22页
第一章 乾嘉学术背景第22-58页
    第一节 乾嘉学术产生的社会政治背景第22-4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乾隆时期的文化氛围第22-3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地方学术的繁荣发展第31-46页
    第二节 乾嘉学术产生的思想背景第46-5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经学即理学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经世致用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经子同源第55-58页
第二章 乾嘉学派的代表性思想第58-109页
    第一节 天道论第58-6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天道的内涵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道、气、理的关系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天道与万物生成第62-64页
    第二节 人性论第64-7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人道本于性,而性原于天道第64-6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性之实体——“血气心知”第69-79页
    第三节 人道论第79-9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人道溯之天道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人道之德性第80-8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相人偶之仁第85-88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忠恕之道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遂欲达情第89-92页
    第四节 知行论第92-10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心知第92-9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贵学第96-10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崇礼第100-109页
第三章 乾嘉学派对荀子思想的重估和吸收第109-155页
    第一节 乾嘉学派与荀子气论之关联第112-12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阴阳之化”与理气关系第112-11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血气”观之延续第116-120页
    第二节 乾嘉学派与荀子性恶论之关联第120-13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”与肯定情欲第120-12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涂之人可以为禹”与“知第126-136页
    第三节 乾嘉学派与荀子劝学论之关联第136-14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青出于蓝”与“能知故善”第136-14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学不可以已”与“解蔽莫如学”第140-146页
    第四节 乾嘉学派与荀子隆礼观之关联第146-15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制礼义以分之”与求礼复性第146-15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为万世则”之礼与“以礼代理”第152-155页
第四章 乾嘉学派对荀子思想的超越和拓展第155-220页
    第一节 从天人相分到天人合一第155-16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明于天人之分”第155-15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天人合一于道、德”第159-163页
    第二节 从性恶到性善第163-17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乾嘉学派对荀子人性论的纠偏第163-16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心知功能的重新界定第168-171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“血气心知之性”言“善”第171-173页
    第三节 对劝学论的扩充第173-19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求是与求通——学与思的融通第174-17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济世之实学——为学要求的拓展第179-18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以实证求义理——为学领域的交叉第183-192页
    第四节 礼学的深入和细化第192-22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戴震的礼学第193-19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凌廷堪的礼学第198-20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阮元的礼学第209-220页
第五章 乾嘉学派与荀子思想在学术特质上的呼应第220-291页
    第一节 “自然”与“必然”第220-23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言乎自然之谓顺”第226-22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自然而归于必然”第227-22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“归于必然,适完其自然”第229-232页
    第二节 “道问学”与“尊德性”第232-25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由“尊德性”而“道问学”第232-23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道问学”的继承与发展第238-250页
    第三节 义理与考据第250-26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由字以通词,由词以通道”第250-25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执义理而后能考核”第254-25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考据与义理不可偏废第258-262页
    第四节 乾嘉学派与荀学的求实学风的影响第262-29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求实——乾嘉之济世与荀学之指实第262-26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求实学风对后世学术的影响第264-27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求实学风对东亚儒学的影响第276-291页
结语第291-292页
参考文献第292-298页
致谢第298-300页

论文共30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数据在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
下一篇:“正”及语素“正”参构词的语义分析和文化阐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