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词对照表 | 第3-4页 |
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15-19页 |
2.1 研究对象 | 第15-16页 |
2.1.1 研究对象来源 | 第15页 |
2.1.2 研究对象纳入/排除标准 | 第15-16页 |
2.1.3 研究对象的超声心动图诊断标准 | 第16页 |
2.1.4 研究对象肺动脉高压(PH)分度 | 第16页 |
2.2 主要器材、试剂(盒) | 第16-17页 |
2.3 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2.3.1 一般资料的收集 | 第17页 |
2.3.2 实验室检查资料的收集 | 第17页 |
2.3.3 超声心动图检查及超声心动图资料的收集 | 第17-18页 |
2.3.4 计算两组体重指数(BMI)、二尖瓣E峰与A峰的比值、估测肺动脉收缩压 | 第18页 |
2.3.5 数据分析 | 第18-19页 |
第三章 研究结果 | 第19-26页 |
3.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| 第19-20页 |
3.1.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| 第19页 |
3.1.2 两组临床症状、体征比较 | 第19-20页 |
3.2 两组红细胞计数(RBC)、血红蛋白浓度(Hb)、红细胞压积(HCT)、血小板计数(PLT)比较 | 第20-21页 |
3.3 两组肝功、肾功指标比较 | 第21页 |
3.4 两组血脂、空腹血糖(FBG)结果比较 | 第21-22页 |
3.5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| 第22页 |
3.6 两组心肌标志物比较 | 第22-23页 |
3.7 两组超声心动图数值指标及超声心动图诊断构成比的比较 | 第23-26页 |
第四章 讨论 | 第26-34页 |
4.1 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(CHAPC)发病机制 | 第26-27页 |
4.1.1 促红细胞生成素(EPO) | 第26-27页 |
4.1.2 缺氧诱导因子-1α(HIF-1α) | 第27页 |
4.1.3 雄性激素(androgen) | 第27页 |
4.1.4 炎性因子 | 第27页 |
4.2 CHAPC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器官及系统受损 | 第27-28页 |
4.3 本研究CHAPC患者心脏结构的改变及相关机制探讨 | 第28-32页 |
4.3.1 本研究CHAPC患者心脏结构的改变 | 第28-29页 |
4.3.2 CHAPC患者心脏结构改变相关机制探讨 | 第29-32页 |
4.3.2.1 心肌缺氧性损伤 | 第29-30页 |
4.3.2.2 肺动脉高压 | 第30-31页 |
4.3.2.3 炎性损伤 | 第31-32页 |
4.3.2.4 红细胞过度增多与心脏后负荷增加 | 第32页 |
4.4 CHAPC心脏结构改变防治 | 第32-34页 |
4.4.1 早期筛查及诊断 | 第32-33页 |
4.4.2 生活环境的改变 | 第33页 |
4.4.3 高原世居者长期氧疗 | 第33页 |
4.4.4 补救性治疗 | 第33-34页 |
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34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4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45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综述 | 第47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