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复调理论与《印度之行》概述 | 第12-16页 |
第一节 复调理论的起源、发展及其内涵 | 第12-14页 |
第二节 《印度之行》概述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多重人格对话性的复调艺术:人物自身矛盾发出的声音 | 第16-31页 |
第一节 阿齐兹医生的复调性 | 第17-24页 |
一、拥有爱国情结的自我与被西化的自我 | 第18-23页 |
二、热爱文学的自我与虔诚信奉穆斯林的自我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阿德拉小姐的复调性 | 第24-31页 |
一、西方偏见思想的自我与人道主义的自我 | 第25-27页 |
二、理性的自我与感性的自我 | 第27-31页 |
第三章 情节设置的复调艺术:“联结”与“分裂”矛盾振荡发出的声音 | 第31-43页 |
第一节 阿德拉与朗尼婚姻的“联结”、“分裂” | 第35-37页 |
第二节 穆斯林教徒与印度教徒的“联结”、“分裂” | 第37-39页 |
第三节 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的“联结”、“分裂” | 第39-43页 |
第四章 环境创设的复调艺术:殖民地矛盾再现发出的声音 | 第43-53页 |
第一节 殖民国家的矛盾再现 | 第43-48页 |
一、令人难以忍受的印度与令人愉悦的印度 | 第45-46页 |
二、向往和平的印度与充满暴力的印度 | 第46-48页 |
第二节 马拉巴山洞的矛盾再现 | 第48-53页 |
一、浪漫的山洞与乏味的山洞 | 第49-50页 |
二、神秘的山洞与混沌的山洞 | 第50-53页 |
结语 | 第53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