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| 第11-12页 |
引言 | 第12-14页 |
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14-47页 |
1.临床资料 | 第14-15页 |
1.1 病例来源 | 第14页 |
1.2 病例选择及分组 | 第14页 |
1.3 诊断标准 | 第14页 |
1.4 病例纳入标准 | 第14-15页 |
1.5 病例排除标准 | 第15页 |
1.6 病例脱落、退出标准 | 第15页 |
2.治疗方法 | 第15-17页 |
2.1 一般治疗要求 | 第15页 |
2.2 海桐皮汤加味熏洗 | 第15-16页 |
2.3 温水熏洗 | 第16页 |
2.4 功能锻炼方法 | 第16-17页 |
3.临床观察指标 | 第17-18页 |
3.1 指标观察、数据收集 | 第17页 |
3.2 肢体肿胀程度分度 | 第17页 |
3.3 肿胀消退疗效判定 | 第17页 |
3.4 总体治疗疗效判定 | 第17-18页 |
3.5 VAS疼痛评分 | 第18页 |
3.6 AOFAS踝-后足评分 | 第18页 |
3.7 安全性指标观察 | 第18页 |
4.统计学处理 | 第18页 |
5.结果与分析 | 第18-31页 |
5.1 基线资料比较 | 第18-23页 |
5.1.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| 第18-20页 |
5.1.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| 第20页 |
5.1.4 两组患者患侧分布比较 | 第20-21页 |
5.1.5 两组患者健侧周径比较 | 第21-22页 |
5.1.6 两组患者骨折分型比较 | 第22-23页 |
5.1.7 两组患者肿胀分布比较 | 第23页 |
5.2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| 第23-31页 |
5.2.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| 第23-25页 |
5.2.2 两组患者肿胀情况比较 | 第25-26页 |
5.2.3 两组患者踝关节屈伸活动度情况比较 | 第26-27页 |
5.2.4 两组患者地面步行情况比较 | 第27-28页 |
5.2.5 两组患者AOFAS评分情况比较 | 第28-30页 |
5.2.6 两组患者治疗总体疗效比较 | 第30-31页 |
6.讨论 | 第31-40页 |
6.1 中、西医对踝关节骨折后期的认识 | 第31-32页 |
6.2 导师郭英教授对踝关节骨折后期康复治疗的认识 | 第32-33页 |
6.3 海桐皮汤加味方的组方分析 | 第33-35页 |
6.3.1 药物组成 | 第33页 |
6.3.2 组方配伍分析 | 第33页 |
6.3.3 现代药理研究 | 第33-35页 |
6.4 海桐皮汤加味熏洗的作用浅析 | 第35-36页 |
6.5 中药薰洗+功能锻炼治疗的优势分析 | 第36-37页 |
6.6 课题研究统计结果的分析 | 第37-40页 |
6.6.1 VAS疼痛评分 | 第37-38页 |
6.6.2 踝关节肿胀 | 第38页 |
6.6.3 踝关节屈伸活动度 | 第38-39页 |
6.6.4 地面步行 | 第39页 |
6.6.5 AOFAS评分 | 第39-40页 |
6.6.6 总体治疗疗效 | 第40页 |
7.结论 | 第40页 |
8.不足与展望 | 第40-41页 |
文献参考1 | 第41-47页 |
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47-64页 |
文献参考2 | 第59-64页 |
第三部分 附表 | 第64-69页 |
附表1 实验技术路线图 | 第64-65页 |
附表2 病例观察表 | 第65-66页 |
附表3 VAS疼痛评分表 | 第66-67页 |
附表4 AOFAS踝-后足评分量表 | 第67-68页 |
附表5 踝关节主动功能锻炼示意图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