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南历史文化村镇街道网络空间形态与文化生态研究
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30页 |
1.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6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
1.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4-16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6-2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6-2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22-26页 |
1.3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6-28页 |
1.3.1 研究对象 | 第26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26-28页 |
1.4 研究的方法与路线 | 第28-30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28页 |
1.4.2 研究特点 | 第28-29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29-30页 |
第二章 街道网络空间形态与文化生态的理论分析 | 第30-44页 |
2.1 街道网络空间形态与文化生态的影响因素 | 第30-40页 |
2.1.1 自然因素 | 第30-33页 |
2.1.2 社会因素 | 第33-40页 |
2.2 街道网络空间形态与文化生态的相互关联 | 第40-43页 |
2.2.1 内在关联 | 第40-41页 |
2.2.2 不同步性 | 第41-43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三章 云南历史文化村镇的街道网络形态 | 第44-92页 |
3.1 街道网络形态的类型 | 第45-63页 |
3.1.1 街道网络形态的分类 | 第45-50页 |
3.1.2 研究案例的选取 | 第50-63页 |
3.2 街道网络的几何形态研究 | 第63-76页 |
3.2.1 几何形态量化指标 | 第63-67页 |
3.2.2 几何形态指标描述工具 | 第67-68页 |
3.2.3 实例的几何形态研究 | 第68-76页 |
3.3 街道网络的拓扑结构研究 | 第76-86页 |
3.3.1 拓扑结构量化指标 | 第77-78页 |
3.3.2 实例的拓扑结构研究 | 第78-86页 |
3.4 几何形态和拓扑结构的关系 | 第86-89页 |
3.4.1 几何形态与拓扑结构之间的异同 | 第86-88页 |
3.4.2 几何形态与拓扑结构的互馈作用 | 第88-8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89-92页 |
第四章 云南历史文化村镇的街道空间形态 | 第92-114页 |
4.1 街道空间的构成要素 | 第92-99页 |
4.1.1 底界面 | 第92-94页 |
4.1.2 侧界面 | 第94-98页 |
4.1.3 顶界面 | 第98-99页 |
4.2 街道空间的尺度比例 | 第99-104页 |
4.2.1 街道与建筑的关系 | 第100-101页 |
4.2.2 街道的宽与高之比(D/H) | 第101-102页 |
4.2.3 街铺面宽与街道宽之比(W/D) | 第102-104页 |
4.3 街道空间的节点要素 | 第104-108页 |
4.3.1 连接型节点 | 第104-106页 |
4.3.2 集中型节点 | 第106-108页 |
4.4 街道空间的景观要素 | 第108-113页 |
4.4.1 景观要素特点 | 第109-110页 |
4.4.2 空间组织原则 | 第110-11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113-114页 |
第五章 云南历史文化村镇街道空间的文化生态 | 第114-160页 |
5.1 文化生态及其演进 | 第114-116页 |
5.1.1 文化生态 | 第114-115页 |
5.1.2 文化生态的演进 | 第115-116页 |
5.1.3 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 | 第116页 |
5.2 历史文化村镇文化生态的内涵 | 第116-129页 |
5.2.1 物质文化 | 第117-123页 |
5.2.2 非物质文化 | 第123-129页 |
5.3 街道空间的文化生态 | 第129-149页 |
5.3.1 街道空间的社会功能 | 第130-136页 |
5.3.2 街道空间的文化观念 | 第136-148页 |
5.3.3 街道空间的文化阐析 | 第148-149页 |
5.4 和顺街道空间与文化生态调适 | 第149-158页 |
5.4.1 街道文化生态的历史演进 | 第150-156页 |
5.4.2 街道文化生态的演变规律 | 第156-158页 |
5.5 本章小节 | 第158-160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160-170页 |
6.1 街道网络空间形态的深层内涵 | 第160-161页 |
6.2 云南历史文化村镇的现实困境 | 第161-166页 |
6.2.1 人口与文化的流失 | 第162-163页 |
6.2.2 风貌与结构的变异 | 第163-164页 |
6.2.3 空间与环境的恶化 | 第164-165页 |
6.2.4 街道活力的下降 | 第165-166页 |
6.3 云南历史文化村镇街道的保护改善 | 第166-169页 |
6.3.1 以人为本的策略 | 第166页 |
6.3.2 街道网络的有机整合 | 第166-167页 |
6.3.3 街道场所感的营造 | 第167页 |
6.3.4 原住民生活的延续 | 第167-168页 |
6.3.5 多功能渐进式更新 | 第168-169页 |
6.4 思考与展望 | 第169-170页 |
致谢 | 第170-1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2-176页 |
附录A: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| 第176-178页 |
附录B: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名单表 | 第178-182页 |
附录C: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汇总表 | 第182-186页 |
附录D:云南少数民族主要节日汇总表 | 第186-188页 |
附录E:涉及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国际宪章、建议 | 第188-190页 |
附录F:涉及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国内法规、建议 | 第190-192页 |
附录G:研究案例街道网络密度数据汇总 | 第192-2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