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9-21页 |
1.1 纳滤膜技术 | 第9-18页 |
1.1.1 膜分离技术 | 第9-10页 |
1.1.2 纳滤膜分离技术 | 第10-18页 |
1.1.2.1 纳滤膜的分离机理 | 第11-12页 |
1.1.2.2 纳滤膜污染机理及抗污染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1.2.3 超薄复合纳滤膜 | 第13-14页 |
1.1.2.4 超薄纳米复合纳滤膜 | 第14-16页 |
1.1.2.5 纳滤膜的应用 | 第16-18页 |
1.2 二氧化钛及氨基化二氧化钛 | 第18页 |
1.3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| 第18-21页 |
第二章 氨基化二氧化钛及球磨前后的影响 | 第21-31页 |
2.1 氨基化二氧化钛的制备 | 第21-29页 |
2.1.1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21-22页 |
2.1.2 实验步骤 | 第22页 |
2.1.3 氨基化二氧化钛的表征 | 第22-23页 |
2.1.3.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| 第22页 |
2.1.3.2 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22页 |
2.1.3.3 动态光散射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1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23-29页 |
2.1.4.1 二氧化钛和氨基改性二氧化钛红外光谱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1.4.2 二氧化钛和氨基化二氧化钛的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24页 |
2.1.4.3 Zeta电势和粒径分析 | 第24-26页 |
2.1.4.4 球磨前后对改性粒子红外光谱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1.4.5 纳米粒子分散情况表征 | 第27-28页 |
2.1.4.6 二氧化钛改性前后对硫酸钠通量和截留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2.2 结论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二氧化钛改性聚酰胺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表征 | 第31-37页 |
3.1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31-32页 |
3.2 二氧化钛改性聚酰胺复合纳滤膜的制备 | 第32-33页 |
3.3 二氧化钛改性聚酰胺复合纳滤膜的表征 | 第33-34页 |
3.3.1 扫描电子显微镜 | 第33页 |
3.3.2 水通量测试 | 第33页 |
3.3.3 盐截留的测试 | 第33-34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34-36页 |
3.5 结论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TiO_2-NH_2改性聚酰胺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表征 | 第37-55页 |
4.1 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37-38页 |
4.2 TiO_2-NH_2改性聚酰胺复合纳滤膜的制备 | 第38-39页 |
4.3 TiO_2-NH_2改性聚酰胺复合纳滤膜的表征 | 第39-41页 |
4.3.1 离子色谱分析 | 第39页 |
4.3.2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| 第39页 |
4.3.3 水接触角测试 | 第39-40页 |
4.3.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| 第40页 |
4.3.5 表面电势测试 | 第40页 |
4.3.6 水通量的测试 | 第40页 |
4.3.7 盐截留的测试 | 第40-41页 |
4.3.8 分离因子的测试 | 第41页 |
4.4 结果与讨论 | 第41-53页 |
4.4.1 复合膜表面化学元素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4.2 复合膜水接触角测试 | 第42-43页 |
4.4.3 复合膜表面电势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4.4 复合膜孔径分析 | 第44-46页 |
4.4.5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| 第46页 |
4.4.6 不同改性粒子浓度对聚酰胺复合膜的水渗透性能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4.4.7 不同盐浓度对氨基改性聚酰胺复合膜水通量和盐截留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4.4.8 不同压力和盐浓度对氨基改性聚酰胺复合膜渗透性能的影响 | 第48-52页 |
4.4.9 不同盐溶液对氨基改性聚酰胺复合膜水通量和盐截留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4.10 重金属盐溶液对复合膜的影响 | 第53页 |
4.5 结论 | 第53-55页 |
结论 | 第55-57页 |
前景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7页 |
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| 第67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