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渗透砂岩油藏孔隙结构及水驱油效率研究--以胜利油区为例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1-29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选题依据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26页 |
1.2.1 低渗透油藏的划分标准 | 第12页 |
1.2.2 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| 第12-19页 |
1.2.3 水驱油效率研究 | 第19-26页 |
1.3 论文研究内容、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26页 |
1.3.1 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研究 | 第26页 |
1.3.2 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分类方法研究 | 第26页 |
1.3.3 低渗透储层水驱油效率研究 | 第26页 |
1.4 论文工作量及主要研究成果 | 第26-29页 |
1.4.1 论文工作量 | 第26-27页 |
1.4.2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| 第27-29页 |
第2章 低渗透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研究 | 第29-63页 |
2.1 储层概况 | 第29-30页 |
2.1.1 渤南油田储层概况 | 第29-30页 |
2.1.2 商河油田储层概况 | 第30页 |
2.1.3 大芦湖油田储层概况 | 第30页 |
2.2 储层岩石矿物学特征 | 第30-41页 |
2.2.1 铸体薄片特征 | 第30-36页 |
2.2.2 全岩及粘土矿物分析 | 第36-38页 |
2.2.3 储层砂岩颗粒结构特征 | 第38-41页 |
2.3 储层物性特征 | 第41-44页 |
2.3.1 样品统计情况分析 | 第41页 |
2.3.2 孔渗分布特征 | 第41-42页 |
2.3.3 低渗透油藏物性特征分析 | 第42-44页 |
2.4 孔隙结构特征 | 第44-59页 |
2.4.1 压汞曲线特征 | 第44-45页 |
2.4.2 渗透率和喉道半径对压汞曲线的影响 | 第45-48页 |
2.4.3 三个油田的压汞曲线对比 | 第48-59页 |
2.5 低渗成因分析 | 第59-61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3章 孔隙结构分类评价研究 | 第63-81页 |
3.1 低渗油藏分类的研究现状 | 第63-64页 |
3.2 灰色关联理论概述 | 第64页 |
3.3 灰色关联分析 | 第64-69页 |
3.3.1 灰色关联分析步骤 | 第65-66页 |
3.3.2 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66-69页 |
3.4 孔隙结构分类评价方法 | 第69-80页 |
3.4.1 孔隙结构分类指标的确定 | 第69-70页 |
3.4.2 渤南油田孔隙结构分类研究 | 第70-73页 |
3.4.3 商河油田孔隙结构分类研究 | 第73-76页 |
3.4.4 大芦湖油田孔隙结构分类研究 | 第76页 |
3.4.5 综合对比分析 | 第76-8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第4章 水驱油效率研究 | 第81-118页 |
4.1 低渗储层水驱渗流特征研究 | 第81-88页 |
4.1.1 实验方法 | 第81-82页 |
4.1.2 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| 第82-88页 |
4.2 孔隙结构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 | 第88-90页 |
4.3 注水水质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 | 第90-116页 |
4.3.1 固体悬浮物对储层渗流物性的影响 | 第91-102页 |
4.3.2 结垢对储层渗流物性的影响 | 第102-115页 |
4.3.3 注水水质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| 第115-11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16-118页 |
第5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118-120页 |
5.1 结论 | 第118-119页 |
5.2 建议 | 第119-120页 |
致谢 | 第120-1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1-130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论文发表 | 第1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