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8页 |
1.1 超短光脉冲技术 | 第8-10页 |
1.1.1 超短光脉冲技术简介 | 第8-9页 |
1.1.2 光纤超短光脉冲系统 | 第9-10页 |
1.2 光脉冲放大技术 | 第10-16页 |
1.2.1 啁啾脉冲放大 | 第10-12页 |
1.2.2 自相似脉冲放大 | 第12-14页 |
1.2.3 脉冲压缩技术 | 第14-16页 |
1.3 课题的意义及本文主要工作 | 第16-18页 |
1.3.1 课题的意义 | 第16页 |
1.3.2 本文主要工作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理论模型及其渐近解 | 第18-31页 |
2.1 群速度色散与非线性效应 | 第18-20页 |
2.1.1 群速度色散 | 第18-19页 |
2.1.2 自相位调制 | 第19页 |
2.1.3 不同的传输区域 | 第19-20页 |
2.2 NLSE自相似脉冲理论模型 | 第20-24页 |
2.2.1 理论模型的适用性条件 | 第20页 |
2.2.2 自相似脉冲理论模型的建立 | 第20-21页 |
2.2.3 自相似脉冲渐近解 | 第21-24页 |
2.3 G-L方程自相似脉冲理论模型 | 第24-28页 |
2.3.1 G-L方程自相似理论模型的建立 | 第24-26页 |
2.3.2 相位函数及啁啾函数 | 第26-27页 |
2.3.3 振幅函数与脉冲有效宽度 | 第27-28页 |
2.4 NLSE与G-L方程自相似脉冲理论对比分析 | 第28-31页 |
2.4.1 G-L方程自相似理论模型的数值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4.2 NLSE与G-L方程自相似理论模型的比较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系统的影响因素及参数设计标准 | 第31-44页 |
3.1 自相似脉冲放大的影响因素 | 第31-39页 |
3.1.1 增益色散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1.2 三阶色散(TOD)的影响 | 第32-35页 |
3.1.3 脉冲初始参数的影响 | 第35-38页 |
3.1.4 有限增益带宽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2 自相似放大系统参数设计标准 | 第39-43页 |
3.2.1 最佳输入脉冲宽度 | 第39-41页 |
3.2.2 自相似特征长度 | 第41-42页 |
3.2.3 参数设计标准验证 | 第42-43页 |
3.3 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44-61页 |
4.1 超短脉冲宽度测量 | 第44-48页 |
4.1.1 自相关仪 | 第44-46页 |
4.1.2 飞秒振荡源 | 第46-48页 |
4.2 实验系统的搭建 | 第48-51页 |
4.2.1 放大系统参数 | 第48-50页 |
4.2.2 实验平台 | 第50-51页 |
4.3 实验数据分析 | 第51-61页 |
4.3.1 输入脉冲参数 | 第51-53页 |
4.3.2 输入脉冲能量一定 | 第53-55页 |
4.3.3 输入脉冲初始宽度一定 | 第55-59页 |
4.3.4 群速度色散补偿 | 第59-61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5.1 总结 | 第61页 |
5.2 展望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8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