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、绪论 | 第11-22页 |
1.1、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、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、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2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20页 |
1.2.1、骨盆及骶髂系统中各部位材料的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2.2、骨盆及骶髂系统的仿真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3、骨盆及骶髂系统的实验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2.4、有限元建模方法讨论 | 第18-19页 |
1.2.5、骶髂关节与腰痛相关联的病理研究现状 | 第19页 |
1.2.6、骶髂关节退变问题的临床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3、研究目的、内容及方法 | 第20-22页 |
1.3.1、研究目的 | 第20页 |
1.3.2、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1.3.3、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、韧带属性的实验测试及其夹具设计 | 第22-35页 |
2.1、中国人髌韧带材料属性测定及其同西方人种之间的比较 | 第22-30页 |
2.1.1、背景及意义 | 第22页 |
2.1.2、材料与实验方法 | 第22-26页 |
2.1.3、实验结果 | 第26-28页 |
2.1.4、讨论 | 第28-29页 |
2.1.5、结论 | 第29-30页 |
2.2、 新型韧带与肌腱夹具的设计 | 第30-34页 |
2.2.1、引言 | 第30页 |
2.2.2、设计原理与方案 | 第30-31页 |
2.2.3、实验结果 | 第31页 |
2.2.4、讨论 | 第31-34页 |
2.3、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、骨盆与骶髂系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| 第35-65页 |
3.1 骨盆与骶髂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功能 | 第35-39页 |
3.1.1、骨与软骨 | 第35-38页 |
3.1.2、韧带 | 第38-39页 |
3.2、几何模型的建立 | 第39-42页 |
3.2.1、骨组织轮廓信息的提取 | 第39-41页 |
3.2.2、体模型的建立 | 第41-42页 |
3.3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42-46页 |
3.3.1、单元类型选择与材料属性赋予 | 第42-45页 |
3.3.2、网格划分、韧带创建和接触处理 | 第45-46页 |
3.4、模型验证 | 第46-64页 |
3.4.1、文献验证 | 第46-52页 |
3.4.2、实验验证 | 第52-64页 |
3.5、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四章、正常骨盆各不同生理体位下的仿真分析 | 第65-91页 |
4.1、不含肌肉力模型三种体位下的算例分析与比较 | 第65-87页 |
4.1.1、双腿站立位 | 第65页 |
4.1.2、单腿站立位 | 第65-74页 |
4.1.3、坐位 | 第74-82页 |
4.1.4、三种体位之间的比较 | 第82-87页 |
4.2、含肌肉力模型下的算例分析 | 第87-90页 |
4.2.1、肌肉力边界条件 | 第87-89页 |
4.2.2、第一相位分析 | 第89-90页 |
4.3、本章小结 | 第90-91页 |
第五章、退变假设的提出与验证 | 第91-115页 |
5.1、提出退变假设 | 第91-93页 |
5.2、退变模拟算例设计 | 第93-94页 |
5.3、退变假设验证 | 第94-114页 |
5.3.1、软骨硬化机理验证 | 第94-101页 |
5.3.2、骨赘形成机理的验证 | 第101-110页 |
5.3.3、关节周围强直机理的验证 | 第110-114页 |
5.4、本章小结 | 第114-115页 |
第六章、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115-117页 |
6.1、本文工作总结 | 第115-116页 |
6.2、本文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| 第116页 |
6.3、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| 第116-11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7-121页 |
致谢 | 第121-122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或录用文章 | 第122-1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