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刑法论文--分则论文

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研究

摘要第4页
绪论第7-8页
    一、研究现状第7页
    二、研究意义第7-8页
第一章 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范围及认定第8-13页
    一、非机动车辆的驾驶者能否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第8-9页
    二、行人能否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第9-10页
    三、乘车人能否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第10-11页
    四、单位主管人员、机动车辆所有人或承包人的主体资格认定第11-13页
第二章 交通肇事后“逃逸”及“逃逸致人死亡”认定第13-24页
    一、交通肇事后“逃逸”行为认定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交通肇事后“逃逸”的含义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“逃逸”行为的性质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“逃逸”的具体情形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“逃逸”对交通肇事罪定罪量刑的功用第15-16页
    二、交通肇事“因逃逸致人死亡”认定第16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“因逃逸致人死亡”的构成条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“因逃逸致人死亡”中“人”的含义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罪过形式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“因逃逸致人死亡”的性质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 交通肇事“因逃逸致人死亡”司法认定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(六)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第21-24页
第三章 交通肇事罪与自首认定第24-26页
    一、交通肇事罪中适用自首具有合理性第24-25页
    二、自首的适用情形第25-26页
第四章 交通肇事罪与共同犯罪第26-29页
    一、共同犯罪定义第26-27页
    二、交通肇事罪中共同犯罪认定第27-29页
第五章 交通肇事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第29-33页
    一、与过失致人重伤罪、过失致人死亡罪的界限第29-30页
    二、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犯罪的主观方面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侵犯的客体方面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与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、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的界限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与重大飞行事故罪、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界限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 与意外事故的界限第31-33页
第六章 交通肇事罪的立法修改建议第33-40页
    一、其他国家及地区关于交通肇事罪的立法概况第33页
    二、建议将交通肇事罪修改为危险犯罪第33-34页
    三、建议增设“交通肇事逃逸罪”第34-4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域外及我国部分地区关于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做法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的理由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独立成罪的意义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单独构成犯罪的具体设想第38-40页
结语第40-41页
参考文献第41-44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4-45页
致谢第45页

论文共4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行为科学视角下的乡镇政府管理方式转变研究--以江苏省南通市兴仁镇为例
下一篇: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