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语表 | 第5-7页 |
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页 |
前言 | 第9-11页 |
文献综述 | 第11-37页 |
1.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| 第11-16页 |
1.1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 | 第11-13页 |
1.2 祖国医学现代研究进展 | 第13-16页 |
2.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| 第16-37页 |
2.1 概念与临床表现 | 第16页 |
2.2 病因病理 | 第16-19页 |
2.3 临床诊断 | 第19-21页 |
2.4 临床治疗 | 第21-37页 |
临床研究 | 第37-48页 |
1. 病例资料及分析 | 第37-39页 |
1.1 两组病例性别比较 | 第37页 |
1.2 两组病例年龄、病程比较 | 第37页 |
1.3 两组病例临床类型比较 | 第37-38页 |
1.4 两组病例治疗前血液流变学、血脂比较 | 第38页 |
1.5 两组病例治疗前ABI、TcPO2、足背皮温比较 | 第38-39页 |
2. 诊疗标准 | 第39-42页 |
2.1 诊断标准 | 第39页 |
2.2 诊断分级标准 | 第39-40页 |
2.3 辨证分型标准 | 第40-41页 |
2.4 纳入标准 | 第41页 |
2.5 排除标准 | 第41页 |
2.6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| 第41-42页 |
2.7 中止试验标准 | 第42页 |
3. 研究方法 | 第42-48页 |
3.1 分组 | 第42页 |
3.2 治疗方法 | 第42-44页 |
3.3 疗程 | 第44-45页 |
3.4 试验用药物 | 第45页 |
3.5 观测指标 | 第45-46页 |
3.6 疗效判定标准 | 第46-47页 |
3.7 统计分析 | 第47-48页 |
结果 | 第48-53页 |
1. 疗效性指标观察结果 | 第48-51页 |
1.1 总体疗效 | 第48页 |
1.2 对血液流变学、血脂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1.3 对ABI、TcPO2、足背皮温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1.4 对症状、体征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2. 安全性指标观察结果 | 第51-53页 |
讨论 | 第53-65页 |
1. 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| 第53-54页 |
2. 研究对象的选择 | 第54页 |
3. 观察指标的选择 | 第54-55页 |
3.1 血粘度与血脂 | 第54-55页 |
3.2 血浆纤维蛋白原 | 第55页 |
3.3 踝肱指数 | 第55页 |
3.4 足背皮肤温度 | 第55页 |
3.5 经皮氧分压 | 第55页 |
4. 新治疗方案的优化依据 | 第55-63页 |
4.1 东菱迪芙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点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2 低分子肝素钙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点分析 | 第57-58页 |
4.3 前列地尔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点分析 | 第58页 |
4.4 七叶皂苷钠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点分析 | 第58-59页 |
4.5 阿加曲班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点分析 | 第59-60页 |
4.6 西洛他唑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点分析 | 第60-61页 |
4.7 脉络舒通颗粒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点分析 | 第61-62页 |
4.8 舒血宁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点分析 | 第62页 |
4.9 中医辩证施治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点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 存在的不足 | 第63页 |
6. 展望与结语 | 第63-65页 |
结论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8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