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搜查的若干基础问题 | 第9-20页 |
一、搜查的概念 | 第9-10页 |
二、搜查的特点 | 第10-13页 |
(一) 搜查行为的强制性 | 第10-11页 |
(二) 搜查程序的法定性 | 第11-12页 |
(三) 搜查范围的特定性 | 第12-13页 |
三、搜查的分类 | 第13-20页 |
(一) 人身搜查、物品搜查和场所搜查 | 第13-15页 |
(二) 对犯罪嫌疑人的搜查和对第三人的搜查 | 第15-16页 |
(三) 任意搜查和强制搜查 | 第16-17页 |
(四) 有证搜查和无证搜查 | 第17-18页 |
(五) 对现实空间的搜查和对虚拟空间的搜查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搜查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| 第20-33页 |
一、严格的启动程序 | 第20-25页 |
(一) 有证搜查的启动 | 第20-24页 |
(二) 无证搜查的启动 | 第24-25页 |
二、细密的执行程序 | 第25-30页 |
(一) 搜查前的告知及令状出示 | 第25-26页 |
(二) 搜查的在场及见证 | 第26-27页 |
(三) 搜查的时间 | 第27-28页 |
(四) 笔录制作 | 第28-29页 |
(五) 搜查后的扣押 | 第29-30页 |
三、违法搜查的程序性制裁与救济 | 第30-32页 |
四、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对我国搜查制度的分析与反思 | 第33-39页 |
一、刑事搜查制度的立法现状 | 第33-34页 |
二、对我国搜查制度的反思 | 第34-39页 |
(一) 搜查申请、决定与执行主体合一,缺乏必要的审查 | 第34页 |
(二) 目的代替理由与证明标准,搜查的门槛过低 | 第34页 |
(三) 搜查证内容空泛,不符合“特定性”要求 | 第34-35页 |
(四) 搜查执行程序规定粗疏,无法有效指导司法实践 | 第35页 |
(五) 无证搜查内容简单,不能满足侦查需要 | 第35-37页 |
(六) 搜查中随意扣押文件、物品 | 第37页 |
(七) 没有明确规定非法搜查的法律后果 | 第37-39页 |
第四章 我国搜查制度的立法完善 | 第39-50页 |
一、以“多元价值平衡理论”指导刑事搜查立法 | 第39-40页 |
(一) 避免一元价值的极端化 | 第39页 |
(二) 多元价值的调和与妥协 | 第39-40页 |
(三) 价值取向的动态平衡 | 第40页 |
二、以程序正义理念制约刑事搜查制度 | 第40-43页 |
(一) 程序法定原则 | 第41页 |
(二) 法官保留原则 | 第41-42页 |
(三) 比例原则 | 第42-43页 |
三、以制度规范具体搜查行为 | 第43-50页 |
(一) 搜查的启动 | 第43-46页 |
(二) 搜查的执行 | 第46-48页 |
(三) 非法搜查的法律后果 | 第48-50页 |
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