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导论 | 第6-10页 |
0.1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6-8页 |
0.1.1 国外的研究综述 | 第6-7页 |
0.1.2 国内的研究综述 | 第7-8页 |
0.2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| 第8-9页 |
0.2.1 理论意义 | 第8页 |
0.2.2 实际意义 | 第8-9页 |
0.3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| 第9页 |
0.4 研究途径与方法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行政许可评价制度的概念、成因及价值 | 第10-19页 |
1.1 行政许可评价制度的概念 | 第10-11页 |
1.2 行政许可评价制度的成因分析 | 第11-13页 |
1.2.1 公众的要求 | 第11-12页 |
1.2.2 政府的需求 | 第12页 |
1.2.3 科技的推动 | 第12-13页 |
1.3 深圳行政许可评价制度的价值分析 | 第13-18页 |
1.3.1 有利于促进本地区资源的有效配置 | 第13-15页 |
1.3.2 有利于决策科学化 | 第15-17页 |
1.3.3 有利于财政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| 第17-18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深圳行政许可评价制度现状 | 第19-33页 |
2.1 实践 | 第19-24页 |
2.1.1 第一轮:对评价期限、内容和标准作了一定的规定 | 第20-22页 |
2.1.2 第二轮:强化了评价的执行 | 第22-23页 |
2.1.3 第三轮清理:赋予了市法制办委托评价的权力 | 第23-24页 |
2.2 成效 | 第24-29页 |
2.2.1 经济效益 | 第24-27页 |
2.2.2 社会效益 | 第27-29页 |
2.3 不足 | 第29-32页 |
2.3.1 操作规范缺失 | 第29-30页 |
2.3.2 评价主体、对象有特进一步完善 | 第30页 |
2.3.3 评价程序启动时效制度规定的不健全 | 第30-31页 |
2.3.4 与公众的信息交流双向反馈性差 | 第31-3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建构:深圳理想的行政许可评价制度架构 | 第33-48页 |
3.1 评价类型 | 第33-34页 |
3.2 评价主体 | 第34-35页 |
3.2.1 评价责任主体 | 第34页 |
3.2.2 评价实施主体 | 第34-35页 |
3.3 评价程序 | 第35-37页 |
3.4 评价标准 | 第37-43页 |
3.4.1 一般标准 | 第38-42页 |
3.4.2 优先标准 | 第42-43页 |
3.5 评价内容 | 第43-44页 |
3.6 评价报告回应 | 第44-46页 |
3.6.1 行政许可评价报告回应的概念 | 第45页 |
3.6.2 行政许可评价报告的回应对象和回应主体 | 第45-46页 |
3.6.3 行政许可评价报告的回应方式 | 第46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结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后记 | 第51-52页 |